近日,市水利局发布《绍兴市2023年度水资源公报》。这份对绍兴市水资源的“体检报告”显示,去年绍兴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750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水乡缺水现象值得每一位绍兴人重视和警惕。

人均水量偏低从公报数据来看,在部分指标上,绍兴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公报显示,202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208.2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17.8%,总体来看,呈“夏丰冬枯”的特点。2023年汛期特点为梅汛期偏短、雨量偏少、强降雨集中,出梅后持续晴热少雨,台汛期台风不多,雨量不大。受此影响,2023年全市19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7967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31.1%。绍兴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较少,属于中度缺水地区。据统计,去年全市水资源总量40.0064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39.2%,比多年平均偏少36.5%。人均水资源量741.55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为1105.92立方米)。

用水效率提升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管理各项任务全面完成,用水效率等指标持续向好。

公报显示,2023年全市总用水量17.5911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0.2198亿立方米。绍兴在保持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用水总量稳定在19亿立方米以内,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48.6%和42.8%,用水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均超额完成省对市考核目标,说明绍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绍兴深入践行节水优先方针,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全社会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并呈下降趋势,成为浙江省首个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全覆盖的地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连续十余年控制在5%以内,全国领先,全省最低,连续九年获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

与此同时,绍兴建立健全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为破解农村饮水“水量不稳,水质不好”难题,启动农村供水共富提质行动,努力构建起“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如今,绍兴市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99.3%,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实现了农村人口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倡导开源节流“很多人不理解,绍兴拥有发达的河网水系,怎么会出现水资源不足?”市水利局水政水资源处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水资源总量,是指某个地区一年内降水产生的有效径流的总和,而人均水资源量就是水资源总量除以地区常住人口总数。

“从历史数据来看,绍兴人均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就在1200立方米左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指标,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0立方米就属于中度缺水地区”。

该负责人表示,“水乡缺水”主要由地域面积偏小、人口密度偏高的市情实际决定,也跟绍兴的产业结构有一定关系,“以‘三缸’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都是高耗水的产业,必然会使缺水现象更加突出”。

如何破解和应对?该负责人说,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做好开源节流文章。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刚性约束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现代化水网建设,聚焦区域协调,着力抓好输配水“大动脉”建设,陆续建成钦寸水库、永宁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全力全速推进镜岭水库等水网骨干工程,不断提高优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调蓄能力,实现全市域水资源互联互通、互调互济。

其次,要持续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念好“两业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水资源利用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比如,从严制定产业准入标准和劣势企业调整、淘汰标准,限制高用水行业发展。推动工业用水效率提升,推行以河道(河网)为水源的工业水厂分质供水模式。

此外,要全力打造高耗水产业集聚区再生水利用配置样板。如柯桥区再生水利用配置项目,将生活污水“变废为宝”,开辟工业水第二水源,该项目自2022年9月投运以来,再生水利用量累计已达8000余万吨,预计今年底可突破1亿吨,实现再生水利用率24.9%。

“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绍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负责人表示,绍兴将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全节水护水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持续通过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非常规水利用、节水标杆示范等工程来进一步推进节水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