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元代开始流行的谚语,说江南的苏州与杭州美丽富饶,是“人间天堂”。不过,《全唐诗》却明确记载唐代长安城南的民间谚语:“员庄谚:上有天堂,下有员庄”,学者还认为苏杭的民谚是仿照这个的。也就是说,员庄才是中国最早的“人间天堂”。本文依据历史文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叙说中国最早“人间天堂”员庄的位置、主人及园林景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民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

谚语是民俗味极强的一种民间传播的文本,所谓“俗话说”往往就是各种民谚。民谚的内容包罗万象,也简单明了易于传播,因而颇具稳定性,代代相传,百代不易,传递出一种播扬恒久的事理。《全唐诗》中唐代的民谚很多,内容丰富,编录成一卷,即卷887。与其相似风格的歌、谶记、语、谣也各编辑成一卷。

《全唐诗》明确记载:“员庄谚:(员半千庄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莲塘、竹径、酴醿架、海棠洞、会景堂、花坞、药畦、碾磨、麻稻,垄塍鳞次。民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括号内文字是对里谚来源的基本解释,说明了员庄的主人与其景观要素及特点。

▲焦岱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岱镇

《全唐诗》是清朝人编辑而成的,但这个《员庄谚》的编辑还是有历史依据的。它的基本来源就是唐宋时代的著作《树萱录》,此书《宋史•艺文志》著录,共三卷,传为北宋刘焘作,其所记唐代谚语,基本可信。其后的文献中记述员庄时也均利用了这句乡偐,因而学界至今没有对这条史料提出异议。

清代翟灏所编《通俗编》不仅承认“上有天堂,下有员庄”是唐代里谚,而且还认为元明清以来流行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源自于此。其书云:“ 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极风景之胜,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苏、杭之谚乃仿于此。”

翟灏为清代乾隆年间学者,《通俗编》是一本以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具有权威性。而且作者进士出身,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出身和官宦于浙江杭州一带,其观点令人信服。

员庄具体位置,文献也有记载。按《全唐诗》的描述,员庄在焦戴川。焦戴川在今天西安的东南方向,今西安市蓝田县还下辖有焦岱镇,是一个古镇。

▲焦岱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岱镇

据《类编长安志》,焦戴川是浐河的支流。《全唐诗》提及员庄北枕白鹿原,白鹿原在今天西安东郊地区,焦戴川就在白鹿原的南边。

库峪满足焦戴川的条件,位于西安的东南方向,在白鹿原的南面,于浐河左岸汇入。史念海先生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认为员半千庄在今西安长安区侯官寨村,是可信的观点。此地靠近库峪,库峪发源自秦岭,流向基本由南向北,于鸣犊镇附近注入浐河。

苏、杭之谚源于唐代“上有天堂,下有员庄”,基本格式与名词完全符合,而且其位置也符合唐都长安周边园林分布的历史实际。唐代长安城南有终南崇歭,环绕长安的八水有六条发源于此,山水资源绝佳,是贵族园林建设的最佳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还有一个谚语:“城南韦杜,距天尺五”,是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韦杜两家位高权重,距离天子“皇帝”的位置很近。这两家在唐朝有50多个宰相出现,确实可谓“距天尺五”。这句民谚里的“天”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当时流行起来的“天堂”这个说法是正常的。中国古代认为“天”是昊天大帝所居,是美丽富饶的地方,故有“天堂”“天府”这样的词语。

长安城南秦汉就作为皇家禁苑上林苑,以景致优美闻名于世。隋唐时代更成为园林兴盛之地,除上述的韦杜家族祖居所在以外,贵族、寺庙等修建的山林、别业、寺院等数量众多,员庄这个“人间天堂”只是其中的代表。

韩愈庄、何将军山林、王维的“辋川”等也很有名,还有“樊川八大寺庙”,多个成为汉传佛教的祖庭之所在。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编绘《西安历史地图集》就专绘一幅《唐长安城南图》来描绘其园林分布之盛。见附图1.

▲图1.《西安历史地图集·唐长安城南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西安历史地图集·唐长安城南图》。

02

能文能武:员半千人生传奇

员庄的主人叫员半千,《旧唐书》入文苑传。据文献所载,其姓名、经历、科举和才情等颇为传奇,所居唐都长安城南山水之间的庄园被称作“人间天堂”,也很正常。

员半千的姓名很有讲究,来历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新唐书》记载,其族本姓刘,被北魏赐予伍子胥之名“员”姓。其原名荣期,后来跟随王义方学习,“义方常曰:‘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因改今名。”原来员半千自负甚高,为了争当五百年一遇的贤者,改名半千,也是激励自己。

员半千不仅志存高远,而且还很有才情,科举高中,著作等身,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型人物。

▲焦岱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岱镇

半千父早亡,由伯父抚养,自幼熟通经史,客居晋州时,被举为童子。唐咸亨年间,连中八科制举。据《旧唐书·文苑传》:“高宗御武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曰:‘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半千越次而进曰:‘臣观载籍,此事多矣。或谓:天阵,星宿孤虚;地阵,山川向背;人阵,偏伍弥缝。以臣愚见,谓不然矣。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善用兵者,使三军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阵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战!’高宗甚嗟赏之。及对策,擢为上第。”

《新唐书•艺文志》与《旧唐书•经籍志》记载员半千编著书五部,除《三国春秋》一书记载有误外,其著作或参编书四本。即“子部兵书类”的《临戎孝经》,“集部别集类”的《员半千集》,“史部仪注类”的《明堂新礼》,参编“子部类书类”的《三教珠英》。

经史子集四部,除经部外全部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军事兵书内容,可见其能文能武、才华横溢。

现在网络流行一个观点,说他是中国最早的武状元,其实没有历史依据。可能是看到其殿试内容与军事有关,且其所著书也与军事相关,才做出这样的判断。新旧唐书都有他的传记,而且《旧唐书》入的是文苑传。而这两大史书里面都没有记载他是武举状元,可基本判定网上的这个观点是很难成立的。

▲焦岱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岱镇

员半千为人正直,敢于担当,个性鲜明。始官武陟尉,当地连年旱灾,他建议县令赈济饥民,不从。后其趁县令外出,自己开仓放粮,百姓得以稍免饥馁。此事也让其得到“刺史大怒,囚半千于狱”的下场,却可见其为民的性格。后任华原、武功县尉,经历唐朝前期政治形势最为诡谲的武后时代,依然不改本色,堪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员半千一生侍奉过5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武后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中宗时,为濠州刺史。睿宗即位,征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平原郡公。”晚年自请辞官,放情山水,仍励清白之节。开元二年(714年)才去世,享年94岁。死后吏民哭于野。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传统社会里,这个年纪还真可以说是长寿有福之人了。

从员半千的经历与著述来看,他虽然不是中国第一个武状元,但能文能武,立功、立言、立德,又是一个大寿星,其庄园风景绝美,当地人认为是“天堂”般的美丽也就符合正常思维了。

03

诗意花园:员庄“极风景之胜”

员半千庄坐落于风景优美的秦岭山下,山明水秀,“莲塘、竹径、酴醿架、海棠洞、会景堂、花坞、药畦、碾磨、麻稻,垄塍鳞次”“极风景之胜”, 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实在就是“人间天堂”。这从其园林要素及其布局中可以得到证明。

员庄中有莲塘,莲花很美丽,但是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们而言莲花更是被赋予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人格。在员半千一生中,多次为了自己为人、为官的原则而不惜违抗上命,其人品也可配得上高洁的莲花。员庄的景致中,莲塘很可能是位于整个员庄的核心位置。

▲图2.员庄布局推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员庄布局推测图。

员庄中还有一个能体现主人性格的景致,那就是竹径。员半千身上就有着宁折不弯的品质,其庄竹径更是对主人这种性格的写照。竹径本身是为便于人们在园内行走,竹径可能从员半千的住处通往莲塘。

酴醾是一种路边荒地上常见的野花,不够名贵,但员半千偏偏喜爱,员庄中有酴醾架,也符合其隐居的简朴基调。欧阳修《渔家傲》:“更值牡丹开欲遍,酴醿压架清香散”,可知人工栽植的酴醾应该是缠绕在架子上的,很像牵牛花。

会景堂是员庄中又一个重要的景致。堂在我国古代是一种级别比较高的建筑,因而会景堂应该是员庄内的核心建筑。会景堂按其名称的含义,应是一个能够便览员庄胜景的所在。

员庄中还有花坞、药畦。坞,是指四周高而中间低的地方。员半千着意营建了一个四边如屏的花木深处,在这里远离尘嚣的员半千可以休憩、读书甚至练武。可以说,这个百花深处的地方正是员半千自己的“桃源”。畦有田垄的含义,员半千于自己的庄园内种植些药材满足家用足见其生活简朴之至,也符合传统文人自给自足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员庄还种有麻、稻这两种作物。麻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衣料作物。稻,是我国自原始社会后期以来就广泛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员半千于庄内自种麻、稻作物,一方面供给自家的衣食之需要,另一方面又能体会农耕之乐,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绝对是一件怡情的乐事。

员庄内的景致应以莲塘为核心,竹径连接莲塘与员半千的居所。会景堂位于莲塘一侧,可便览庄内美景。堂外环绕酴醾架,花坞、药畦植于莲塘之侧。麻田、稻田或在会景堂后。具体见图2.员庄布局推测图。

员半千经历过仕途坎坷后选择员庄作为自己隐居之所,在这里他营造了一个既能享受农耕之乐又能体会隐逸之情的“人间天堂”,来过此处的人无不羡慕不已。作为能文能武的传统士大夫来说,员庄无疑是他最喜爱的地方。而后人不断传诵“上有天堂,下有员庄”的美名,与其说是赞美员庄的景致,倒不如说是赞美员半千在员庄中这种隐逸耕读的诗意生活。

原标题:《长安员庄:中国最早的“人间天堂”》

本文刊登于《秦智》杂志2024年10月刊

本文作者、本栏目特约撰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令福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古都学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利科技史等,参与陕西省及西安市城市建设,主持一系列实际应用性的科学研究。出版专著7部,编著书籍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1项,获得学术奖励11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监制 | 薛晓燕李志维

审核|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