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便利,是衡量一座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深圳在通勤时间、通勤空间和通勤交通方面均表现出色,其中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高达81%,深圳成为首个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达80%目标的超大城市。
公交高效地铁密度全国第一
《报告》选取了45个中国主要城市,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成都7个人口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通过多个维度对2023年的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数据显示,深圳在通勤时间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有81%的通勤者能够在45分钟内由居所到达工作地,同比增加4%,这一比例不仅远超其他超大特大城市,也标志着深圳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圳通勤便利的背后,是城市高效、便捷、智能的综合交通系统,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截至2024年,全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17条(含有轨电车),总线网长度为567.1公里,共有393座车站。如此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使得深圳地铁线网密度达到了全国领先的0.28公里/平方千米,稳居第一。
除了便捷的轨道交通,深圳还通过提升公交线路和服务效率,进一步缩短市民的通勤时间。大站快车、响应式停靠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公交线路的运行效率,让“打工人”能够更快地到达工作地点。据统计,深圳公交45分钟服务能力占比达到60%,连续3年持续提升,为市民提供了更加高效的通勤选择。
在公共交通网络的优化方面,深圳更是不遗余力。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的数据,全市与轨道接驳线的公交路数超800条,占线路总数的92.7%;轨道站点100米范围内的公交站点数超10000座,占站点总数的93.5%;轨道公交一次换乘可覆盖建成区达94.6%。
目前,深圳已基本形成了“轨道交通为主、地面公交为辅”的大公共交通格局。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达1380.73万人次,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7.9%。
“多中心”规划实现职住平衡
通勤便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职住平衡。《报告》指出,深圳的职住分离度最低,为2.7公里,远低于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居住地和就业地距离较近,意味着深圳市民大大减少了通勤时间和成本。
在长期城市规划方面,深圳坚持“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发展理念,推动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布局差异化发展的城市功能中心和节点。这一规划理念有效缓解了城市中心的压力,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职住平衡选择。例如,深圳在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等多个区域规划了集中连片区域,通过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中心,有效缩短了市民的通勤距离。
深圳还十分注重交通与土地的协调发展。在《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深圳明确提出了“交通引领发展”的战略,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引导城市空间合理拓展。如:在规划地铁线路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地区的职住平衡和人口分布,通过加密地铁线路、提高站点覆盖率等措施,有效缩短了市民的通勤时间;同时,还注重公交与地铁的无缝衔接,通过建设公交枢纽站、优化公交线路等措施,提升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超6成市民能5公里以内通勤
专业意义上,5公里以内的通勤距离被称为“幸福通勤”。该指标反映就近职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根据《报告》统计,2023年,深圳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达到60%,年增长4%-5%,位列特大城市第一。这意味着,在深圳很多市民能够选择步行、骑行等慢行方式上下班。
如何让短距离通勤的人,拥有方便的交通工具?深圳大力发展绿色出行方式,如共享单车、电动车等。目前,全市共投放共享单车约36万辆,注册用户总数逾3100万人次,日均骑行量约为131万人次,不仅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让城市更低碳。与之配套,深圳市交通部门快速推进慢行系统建设,全市非机动车道年均增长达400公里以上。
通勤的出色表现,提升了深圳人的生活品质,也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出行便利,通勤舒适,已成为深圳宜居宜业城市的一大标签。
深圳新闻网2024年10月2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