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外》2024年9月刊
《舱外》
尊重 发掘 培养
《舱外》杂志创刊于2022年4月,由“高校科幻”平台创办,是专门面向高校科幻创作者服务的一本刊物。《舱外》寓意着不断前行,去探索去寻找去想象。刊物定位为发掘、培养新人,帮助新人走在科幻创作的道路上,为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每期杂志经过投稿、选送与编排,将为读者们带来故事、评论、圆桌会记录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展现科幻创作、评论与交流的不同面,并通过“高校科幻”公众号发布每期《舱外》的精彩内容。欢迎搭乘《舱外》,共同寻找漫长星际旅途中的思想光源。
SHORT STORY
宋钕帆科幻小小说专辑
■ 作者 / 宋钕帆
奇怪的“飞蛾扑火”现象引起了前哨站的注意。
当时,太空军上校鲍米尔驻扎在红矮星的某颗行星上,突然,雷达显示一大群外星飞船蜂拥逼近,且没有预先告知。他们立刻做好战斗准备,谁知,这些圆滚滚的胖体飞船无视了他们,径直朝红矮星撞去。在一声声爆鸣中,飞船集群被烧得不留余烬,上校非常疑惑,遂下令对一艘末尾飞船进行拦截。
很快,这艘飞船里的生物体大概被麻醉了,他们才把整艘船拖回去。还没着陆,上校又接到报告说,在几光年外,又有许多类似的圆形飞船一头撞进红矮星,自我焚毁,就像一大群飞蛾。于是,该文明被命名为“飞蛾文明”。
飞船着陆后,上校命人将飞船整体切开。谁知,圆飞船里仅有一只巨大的眼球,它眼皮紧闭,眼球占据了身体的90%,而其他器官被压缩得非常小。光是这只眼球,半径就有50米宽,与其说那个圆铁壳是飞船,不如说那是宇航服。
大圆眼睛醒来之后,吓了一大跳。在红色的大气层下、满目棕红的岩石中,它似乎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处乱撞。直到看见一抹蓝灯,才兴奋地往那里跑去。太空军设法把这个怪物拘束起来,想了半天方法,才搞清楚怎样与它对话。
它来自十光年外一颗“黄色”恒星,这颗恒星寿命只有30亿年,时日无多。所以,刚发展出文明,它们就四处向外探索。
可一路上,它们的飞船总是莫名其妙被一股无形引力拽住、朝某个方向拖过去,然后,飞船就被一种看不见的“暗物质”给融化烧毁了。大家虽然很慌,拼命想逃走,却还是接二连三被可怕的“暗物质”融毁。
根据描述,这种“暗物质”质量虽然不及半个太阳,却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它们隐藏在漆黑的太空背景里,还会打出周围有“宜居行星”的伪装欺骗人。此外,还有一种特别巨大的“暗物质”,半径与几百个太阳相当,也不发光。
听完大眼睛的描述,人类士兵害怕起来。然而,上校却察觉出一丝怪异。他把飞蛾文明的自毁录像播放给大眼睛看,指着红矮星问:“你对这颗恒星有印象吗?”
“什么恒星,我看不见啊,这里不是藏着一团‘暗物质’吗?”
上校又把一张赫罗图拿出来,谁知大眼睛指着黄矮星说那是红矮星;指着白色恒星说那是黄星,指着蓝巨星说那是白星。然后,他指着最底下的红矮星说那是“小暗物质”,指着红巨星说“大暗物质”。
“我明白了。”上校换上一身红色太空服。
大眼睛叫起来:“你怎么消失了?”
“你们的可见光波段有问题,看不见红色物体,把它当成了暗物质。”上校说完,径直走进圆形飞船检查。
他没走几步,就撞在一堵隐形的墙上。“怎么回事?”
“这不是有一堵紫色墙吗,你看不见?”大眼睛赶到上校身旁,不知从什么地方拧开一个透明的门把手,发出清脆的咯吱声。上校摸索着进了后舱。
深入交谈后上校才知道,这个文明并非单纯看不见红色,而是整体可见光段发生了蓝移。它们看不见红色光,却能看见紫外线。在它们的视角中,人类的黄色相当于红色,蓝色相当于绿色,紫外线则相当于紫色。
不幸的是,宇宙中并没有光谱位于紫外段的恒星,却有大量红矮星、红巨星,它们都成了飞蛾文明眼中的“暗物质”,飞船总是莫名其妙被“暗物质”拽进引力圈,然后吞噬。
由于它们尚未发展出无线电,连红紫外线的概念也没建立起来,检测不到“红外”光的存在,也就经常在导航中忽略这些恒星。
为答谢上校的相救之恩,大眼睛邀请他前往母星考察,以期与人类达成合作协议。果然,这颗行星围绕一颗白色恒星旋转,并不是它所说的“黄星”。
母星异常荒凉,几乎见不到任何植物、建筑。但上校走路时,仍经常被看不见的东西绊倒,这种东西摸起来像一种尖锐的藤蔓。据大眼睛所说,它们其实是紫色的植物,这颗星球上多数植物都长成了这个样子。
大眼睛在一处空地前停下。空地上莫名其妙投下很多黑长的阴影,还有许多大眼睛在隔空擦拭什么东西。它说,这是该文明的纪念碑群。
“这颗星球富含矿物,经常被路过的生物光顾,自然选择将紫色植物留了下来,因为外来者看不见它们。这时星球上还没有文明,不过我们的祖先发现,只要披上紫色的东西就可以隐身。”
“生物知道太阳时日无多,早早进化出巨大的眼睛,无需借助望远镜,就能看到几光年外的行星地表,判断何处宜居。远古时代,我们就绘制了十光年内的地图。我们的通信方式非常直接:在几千公里外立一块板子,就能一眼看到对方要写什么,虽然没有电报电话,但信息照样光速传播,额外的机器反而费事。由于知识传播便捷,文明诞生第100年就进入了工业时代。”
“那你们的可见光为什么会蓝移呢?”
“因为它”,大眼睛指了指天上的白色恒星。“生物成长的环境,会影响它们的视力发展,就像黑暗中的鱼眼睛会退化一样。我们生活在一个偏蓝的世界里,自然界几乎没有‘红色’的东西,也就退化掉了。更何况,听了你的描述,红矮星上古老文明偏多,他们肯定在我们诞生前,就把能看见的红色资源搜刮干净了。”
“这么看来,红矮星上的原生文明,会退化掉看见蓝色的能力,它们也存在一大堆所谓的‘暗物质’。”
“这不好说。不然,你们人类为何会觉得,宇宙中绝大部分都是‘暗物质’呢?”
原文刊载于
《舱外》2024年9月刊
宋钕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一在读
曾获第六届“星火杯”优秀奖
比起看病更适合写文
《舱外》动态 | LATEST NEWS
■ 创刊·征稿
■ 《舱外》2022年7月刊(总第1期)
■ 《舱外》2022年12月刊(总第2期)
■ 《舱外》2023年4月刊(总第3期)
■《舱外》2023年7月刊(总第4期)
《舱外》2024年9月刊(总第5期)
封面人物访谈录:
宋钕帆科幻小小说专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