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的北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北伐。自公元228年开始,到公元234年结束,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曹魏,希望能够实现匡扶汉室的目标。当然,诸葛亮北伐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在诸葛亮之前,刘备也有北伐中原的经历。当然,因为这场战役没有取得较大的战果,从而容易被人们忽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来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原先与关羽、张飞失散的刘备借此机会重逢,并于汝南一地依附当地首领刘辟、龚都等,企图于曹操背后发动奇袭。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已经在官渡之战取得胜利的曹操,决定回头铲除位于背后的威胁,刘备在穰山一役失利后,被迫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对此,在笔者看来,衣带诏事件后,曹操将刘备视为眼中钉和肉中刺,所以根本不给其喘息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来到荆州后,刘备很快就获得刘表赏识的刘备,从而被委以守卫荆州北方的重任,驻屯于南阳新野。公元202年,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乃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名义上是刘表派遣刘备北伐,但是,刘备之前就多次请求出兵,这才打动了刘表。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刘备的积极争取,刘表将会继续坐观成败。

因为曹操的主力正在和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作战,所以,刘备的军队很快就进攻到叶县一带,也即接近汉献帝所在的许都了。如果让刘备继续进攻下去,说不定汉献帝都有可能被对方抢走。于是,曹操不敢怠慢,立即调遣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选择在博望与曹军对峙。对此,在笔者看来,刘备后撤,显然不是因为害怕对方,而是为了诱敌深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峙过程中,某日,刘备刻意派出少数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并故意败退,而后又烧毁自军营寨。种种迹象使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决定追击。不过,夏侯惇身边的李典却看出了刘备的不对劲,所以就劝谏夏侯惇不要追击。但是,夏侯惇认为是李典判断有误,故与于禁继续追击。

然而,当夏侯惇、于禁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夏侯惇、于禁应对不及,遭伏兵攻击。在博望坡之战中,赵云擒敌将夏侯兰,这足以说明夏侯惇一方的窘困。在夏侯惇、于禁陷入困境的时候,李典指挥本部人马前往接应,救下了夏侯惇、于禁。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也选择了退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尽管刘备精心设伏,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刘备还是无奈收场。博望坡之战后,刘表虽有袭取许都之心,不过,见识到曹魏大军的实力后,刘表再无主动出击之作为。日后刘备虽劝刘表趁曹操远征柳城之际出兵,但刘表却不允许,终致错失问鼎中原的良机。

等到公元208年,刘表病逝后,荆州的基业瞬间被曹操所占据,迫使刘备必须寻求江东孙权的帮助,促成后来的赤壁之战。总的来说,通过这一次北伐,刘备彰显了自己独自带兵打仗的能力,也即在公元202年,刘备身边不仅没有诸葛亮,甚至连徐庶都没有。所以,刘备能够让夏侯惇、于禁陷入险境,已经是小有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