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
袁绍虽败,实力尚在,可惜天不假年,袁绍不久病逝,曹操能击败袁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比袁绍能活,可见保养身体才是第一位的。
袁绍死后,士族群龙无首,各拥袁绍诸子,自相戕害,曹操白捡了四州之地。
袁氏兄弟战败后,投奔了乌桓三郡的首领踏顿单于,踏顿见娘家人来了,很是欢迎,表示一定要替俩小舅子夺回袁氏故地。
(袁绍)
一、袁氏与乌桓的关系
乌桓源自东胡部落,西汉时,匈奴冒顿单于兴起,东胡为其所灭,东胡余部逃入乌桓山,因以其为号。
出于灭族之恨,乌桓与匈奴是死敌,汗匈战争时,乌桓骑兵作为辅助部队参与了对匈作战。
东汉时,乌桓骑兵的地位开始越发重要,一个帝国到了末期,武德衰退,往往就会更依靠外族,罗马帝国到了末期,唯一有战斗力的就是斯提里科手下的哥特和法兰克部队。
(乌桓骑兵)
这些外族也会依靠自己的地位攫取更大的资本,东汉末年,乌桓收容躲避战乱的汉地居民十数万,占据辽西三郡,实力越发强大。
北方很多军阀都在争取他们的力量,前有刘虞、张纯,后有袁绍、公孙瓒。
其中刘虞和乌桓的关系搞得最好,公孙瓒杀刘虞的一个附带效果,就是寒了乌桓各部的心。
因此,在公孙瓒与袁绍在幽州相持时,乌桓各部选择站在了袁绍一边。
(踏顿)
乌桓帮袁绍打击公孙瓒,袁绍的回报也“甚厚”,先是帮乌桓各部首领向东汉朝廷讨封赏,三部首领皆获封单于,并赐安车、华盖等礼器,优荣备至。
其中的踏顿单于还提出要娶名门袁氏之女为妻,这个要求很像后来的侯景,袁绍没有像梁武帝一样不识时务,而是在家族中找了一女,认为女儿,嫁给了踏顿,所以踏顿其实是袁氏兄弟的姐夫或妹夫。
一个女婿半个儿,四舍五入,踏顿也算半个袁家人,有这层荣辱与共的关系,踏顿自然要帮袁氏兄弟卷土重来。
(曹操)
曹操不愿放虎归山以为日后之患,更何况乌桓骑兵为天下名骑,曹操也想收为己用,遂动议北征,追杀袁氏兄弟,收服乌桓。
二、战前争议
在起兵之前,曹操集团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
诸将大多反对出兵,给出的理由是:是乌桓“贪而无亲”,踏顿和二袁只是塑料兄弟,他不会帮二袁反攻四州的,二袁强弩之末,早已灰心丧胆,跑到乌桓不过是为了逃命,也不会有反攻的志向,加之刘表雄踞荆州,曾与袁绍联结,可能会趁虚而入,况且北征路途凶险,实在没有必要。
支持曹操北征的仅有郭嘉一人,郭嘉分析道:“首先,北方四州归附曹操只是屈于兵威,不是真心归附。其次,乌桓和袁氏关系很好,休戚与共,很可能会帮袁氏反攻,届时乌桓南下,四州响应,四州之地恐不复国家所有。最后,刘表不过自守之贼,不必担心他会有行动”。
郭嘉的分析很有道理。
(郭嘉)
郭嘉说袁绍要比曹操得人心,确实如此。
什么样的人会获得所有人的好评,只有一种人,就是啥也不干的人,凡兴一利,必生一弊,讨好一群人就是在得罪另一群人,周朝为什么享国八百年,就因为周天子不管事,怨谤归于诸侯,算不到他身上。
袁绍是士族联盟的领袖,他的处事风格是任由士族自行其事,自己但总其成,类似于周天子之于诸侯,而曹操要走法家秦制路线,这使得他的集团汲取力强,更有战斗力,可也更不得人心。
(士族)
士族怀念袁绍的宽松,当然就有可能响应袁氏兄弟。
关于踏顿和二袁的关系,双方不是塑料情谊,复兴袁氏对踏顿本人也是有利的。
刘表方面就更不必担心了,刘表年老体衰,已无进取之心,处理内部事务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
此前张绣带着叔叔张济的西凉兵归附刘表,刘表任用,并委之以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张绣却最终叛离,投奔了曹操,南阳也丢了。现在又来了个刘备,一朝被蛇咬,刘表对刘备喻防于用,不敢再委以重任。
本地人就更不听刘表的了,刘表能单骑平荆州,靠的是与本地士族达成协议,他的荆州牧只是本地士族的一块招牌,他连自己的继承人都决定不了,又怎么可能让士族为他效命。
(荆州蔡氏)
荆州士族和益州、扬州士族一样,处于帝国的边缘地带,入主中原离他们太远了,他们只对保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兴趣,更不可能帮刘表争天下,此前出兵牵制曹操,只是卖给士族联盟的领袖袁绍一个面子,已经算仁至义尽了。
曹操听了郭嘉的分析后,决定北征乌桓。
三、北征之路
曹操大军沿滹沱河水路并进,来到幽州的无终县(今河北蓟县)后,却无法再前进。
曹操原计划走滨海的辽西走廊,这条路是海平面下降后浮现的,常年积水,尤其是夏天,水深不能行车,浅不能走船,很是尴尬。
就在曹操一筹莫展时,隐居在徐无山的田畴出现了。
(田畴)
田畴不是仙风道骨的隐士,他聚集宗族五百人,依附民数千在徐无山筑坞堡以自守,这是魏晋时代士族的典型行为,许褚就是这种出身。
“村”这个字产生于三国时代,“村”就是“从屯”,也就是“坞堡驻兵、周围有依附民居住”这种样态。
所以田畴不是一个人来的,他是代表他的宗族来投奔曹操,如同李典故事。
田畴为曹操指了一条古道,曹操大军出卢龙(今喜峰口),过白檀(今河北宽城)、平冈(今辽宁凌源),突然出现在柳城。
(曹操迷惑乌桓路线)
踏顿急忙组织防御,措手不及间,被张辽阵斩。
乌桓其他部的首领和袁氏没有那么深的关系,不愿抵抗到底,归降了曹操。
袁氏兄弟再次东逃,跑到了辽东的公孙康那里,不久被杀。
曹操南归时选择了地面稍干的滨海道,路过碣石山时,留下了那首著名的《观沧海》。
北征乌桓,不仅拔除了曹操的北患,还收服了乌桓骑兵,曹操将之散用各部队,成为魏武霸业的一大助力,在长坂坡追击刘备的部队,就有乌桓骑兵杂于其中。
(碣石山)
不过当初的反对者说的也没错,曹操南归时遇到很大困难,军中饥荒,几乎丧命,所以曹操事后也封赏了他们。
参考资料
叶秋菊.曹操北征三郡乌桓述论[J].秦汉研究,2021,(01):162-171.
王敏娜.两枚汉代封泥确定曹操北征路线[N].辽宁日报,2017-10-11(013).
刘维栋,赵学东.论乌桓骑兵在汉末战争中的影响与作用[J].社科纵横,2017,32(07):117-122.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