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与合法合规的操作流程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管理层疏忽、程序不合规以及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许多公司在运营中存在一系列法律风险,轻则影响决策,重则损害企业利益甚至面临诉讼。本文由上海锦天城(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章虎律师以及团队,总结承办案件经验,对十大常见公司治理中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附上案例,以期为企业在法律层面规避风险提供参考。

. 股东会议程序不合规

法律风险: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股东会和董事会是公司重大事项决策的关键。但若会议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公司章程,如通知时间不足、通知方式不符、议题提前未告知等情况,可能导致会议决议被认定为无效,进而影响公司的决策效力。这不仅会导致经营活动停滞,还可能引发股东的不信任和公司内部的管理混乱。

应对措施:

1. 完善会议流程:制定并严格执行会议流程规范,包括明确会议召集人、通知程序和议题设定等,确保会议召开的合法性。

2. 确保知情权:股东应在合法的时间范围内得到通知,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会议讨论。这不仅是对少数股东的尊重,也有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3. 建立记录机制:每次股东会或董事会结束后,需详细记录会议内容和决议,并由与会人员签字确认,确保记录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备后续查阅和审计。

案例:某公司未提前15天通知小股东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导致部分股东提出决议无效的诉讼。法院最终判决该决议无效,公司需重新召开股东大会以确保全体股东的参与权。为避免类似情况,公司修改了会议流程,并加强股东沟通机制,使其符合公司章程的要求。

. 公司重大决策无股东会决议

法律风险:公司在没有经过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的情况下擅自做出重大决策,可能会影响公司利益,甚至使公司决策合法性受到质疑。例如,大额借款、资产购买、重大投资项目等都需通过合法程序审批。未获董事会或股东会批准的决策往往缺乏合法性,可能导致公司无法履行合约或损害股东利益。

应对措施:

1. 明确决策权限:在公司章程中规定重大事项的决策权限,确保重大事务必须由董事会或股东会表决。

2. 设立审批机制:建立重大事项审批制度,明确高管、董事会和股东会的审批权限,并确保决策流程的规范化。

3. 合法性审核:在实施前通过法律顾问审核重大决策的合规性,以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

案例:某企业高管未经董事会批准,与外部公司签署了一份涉及高额资金的项目合同。该合同最终被董事会否决,公司还需承担合同违约责任,给公司造成了巨额损失。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公司随后加强了决策合规性管理,确保重大决策需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

. 股东分红争议

法律风险:公司盈利后,股东有权要求分红,但若未明确股东分红机制或分红政策,可能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引发股东之间的利益争议,甚至影响股东关系和公司声誉。分红争议常出现在公司盈利时,由于不同股东在分红上的需求不同,若缺乏清晰的分配政策和公开透明的财务状况,极易产生矛盾。

应对措施:

1. 制定明确的分红政策: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分红机制,包括分红比例、分红周期等,并确保分红政策公平、透明。

2. 定期披露财务信息:为避免股东对公司利润状况产生误解,建议公司定期向股东公开财务信息,确保股东对分红决策有充分的了解。

3. 建立协商机制:若公司利润有限,可设立股东协商机制,以便在分红问题上达成共识,平衡不同股东的利益需求。

案例:某民营公司因分红争议引发小股东的不满,最终股东通过诉讼要求重新分配公司利润。法院判决支持小股东请求,要求公司重新审视分红制度并进行公平分配。公司事后修改了公司章程,明确了利润分配规则,并定期向股东披露财务状况,以避免再次发生分红争议。

. 股权转让程序不合规

法律风险:股东股权转让涉及股东变动、公司管理结构调整等重要事项,若程序不合规,如未按公司章程或法律规定进行股东通知、优先购买权未行使或文件不齐全等,可能导致股权转让合同无效,甚至引发股权所有权纠纷。

应对措施:

1. 依法操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和法律法规的程序操作,确保股权转让的合法性。

2. 法律审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前,建议公司法务或法律顾问对协议进行合规性审查,防范可能的法律风险。

3. 更新股东名册:在股权转让完成后,及时更新公司股东名册,并在公司内部备案,以确保股东权益的有效性。

案例:某公司小股东未经公司其他股东知情便私自将股权转让给外部第三方。新股东要求确认其股东身份时,原股东提出异议,法院最终判定该股权转让无效,并要求重新进行转让程序。该公司随后完善了股权转让流程,并对股东变更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

5. 未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法律风险: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导致管理层滥权、财务混乱,甚至引发资金流失或财务造假等问题。公司在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下易发生失职、舞弊等风险事件,对公司利益造成损害,甚至影响股东信任和公司持续经营。

应对措施:

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公司内部控制目标,设定资金流转、业务管理等的审批流程,防止滥用职权。

2. 定期审计和检查:设立审计部门或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定期检查公司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3. 员工培训:对员工进行制度培训,使其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及具体操作规范,降低操作失误的风险。

案例:某公司因财务内部控制薄弱,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造成公司巨额资金损失。公司后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设立了严格的审批流程,并安排了每季度的财务审计,以提高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公司董事、监事责任未明确

法律风险: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和监事承担着重要的监督和管理职责。若公司未明确其权责,可能导致管理混乱、高管失职或滥用职权。例如,部分公司未详细列明董事的职责范围和监事的具体监督责任,导致管理层各司其职时缺乏明确界定,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此外,未明确董事、监事的法律责任也容易导致追责难度增大,尤其在公司发生损害事件时,股东无法追究高管责任。

应对措施:

1. 在章程中明确权责:在公司章程中规定董事和监事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确保管理层职责的明确划分,避免职责冲突或缺位。

2. 定期梳理和调整职责:公司应根据经营情况的变化,定期梳理和调整管理层的职责分工,确保管理架构适应公司的发展需求。

3. 加强风险意识培训:对董事和监事进行法律和责任意识的培训,使他们在履职时更加谨慎,并增强其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案例:某公司在董事履职过程中未尽责,造成公司重大损失,小股东起诉董事追责。然而,由于公司章程未明确董事的具体职责,法院难以认定董事的失职责任,导致小股东的诉求难以实现。此后,该公司对章程进行了修订,详细规定了董事和监事的责任和权利,减少了未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责任空白。

. 董事忠实与勤勉义务的违反

法律风险:董事对公司及股东负有忠实与勤勉义务,即必须在不谋取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履行职务,始终以公司利益为重。若董事违反此义务,进行侵占公司利益、利用公司资源进行私人投资等行为,不仅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还可能导致公司面临诉讼风险。忠实与勤勉义务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公司决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破坏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

应对措施:

1. 制定利益冲突披露机制:要求董事在涉及自身利益时需提前进行申报,并在利益冲突的事项上回避表决,确保决策的公正性。

2. 定期检查董事履职情况:通过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或第三方审计定期评估董事的履职情况,保障其忠实与勤勉义务的履行。

3. 建立举报和监督制度:鼓励公司内部员工举报董事的失职或侵权行为,公司需对举报内容进行独立审查,以防止失职行为的发生。

案例:某公司董事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公司资源为个人关联企业谋取私利。事后,股东发现并提起诉讼,法院认定该董事违背了忠实义务,判决其赔偿公司损失。为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公司增设了董事利益冲突披露机制,并加强了内部审查。

. 股东知情权受限

法律风险:股东知情权是保障股东对公司经营状况和决策信息知晓的基础。尤其是小股东,若公司不公开经营信息,限制小股东获取财务报告、重大决策记录等资料,可能引发其对公司治理的质疑,甚至导致股东维权诉讼。这种现象常见于公司治理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公司,知情权受限不仅损害了股东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影响公司声誉。

应对措施:

1. 在章程中明确小股东的知情权:在公司章程中详细规定小股东的知情权和信息披露义务,以保障股东有权获取公司基本信息。

2. 定期向股东公开公司经营信息:通过定期公告、股东会报告等形式向全体股东公开财务状况、重大事项等信息,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3. 设立小股东代表制度:选举小股东代表参与董事会或决策讨论,确保小股东的意见和需求得到尊重和重视。

案例:某公司小股东多次要求查看公司财务信息,遭到公司拒绝。小股东随后提起诉讼,法院支持其知情请求,并责令公司提供相关信息。公司事后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按时向股东公开财务状况,确保知情权的落实。

. 股东之间权责不对等

法律风险: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应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对等性。然而,由于公司股东持股比例或话语权差异,部分股东的权利在决策中被边缘化,尤其在控制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容易出现权责不对等的问题。若公司内部股东权责不对等,可能导致少数股东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引发矛盾,损害公司内部和谐。

应对措施:

1. 完善公司章程中的股东权责条款:在公司章程中保障股东权利与义务的公平性,确保少数股东在决策事项上的参与权。

2. 采用股东协议平衡利益:对于股东之间的差异,可通过股东协议的形式进行利益平衡,明确不同股东的参与权限和表决机制。

3. 确保小股东在决策上的参与:在公司重大决策中,小股东应有参与的机会,通过小股东代表机制来维护其合法权益,防止决策不公平。

案例:某公司因持股比例差距大,部分小股东在决策中被剥夺话语权,导致少数股东对公司运营不满,提起维权诉讼。法院判决公司需在章程中修改决策规则,以保障小股东的参与权,公司随后引入了小股东代表制度,确保小股东的利益得到保障。

. 公司章程与实际不符

法律风险:公司章程是公司运行的基本依据,所有管理和经营行为都应符合章程的规定。然而,一些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偏离章程规定,导致公司行为合法性受到质疑。例如,公司章程规定某项事项需经股东会同意,但实际操作中直接由管理层决策,导致决策缺乏法律依据。这种章程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法律风险,还会损害公司信誉。

应对措施:

1. 定期审核和修订公司章程:公司应根据经营发展需要定期审核和更新章程,以确保其与公司实际运行保持一致。

2. 重大变更须经股东会或董事会批准:在公司遇到重大事项变更时,及时召开股东会或董事会进行讨论和表决,确保所有决策符合法律和章程要求。

3. 加强公司治理合规性管理:通过合规检查和审查流程,定期对公司管理的合规性进行检查,确保所有管理行为符合法律和章程的要求。

案例:某公司在日常经营中未严格按照章程要求,部分管理事项由高管自行决定,导致与章程规定不符,部分股东提出异议。法院判定该行为无效,要求公司在章程范围内进行决策。公司随后对章程进行了修订,将章程规定与实际管理需求相结合,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结语

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合规治理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核心任务。公司需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明确各方权责,确保决策公正透明。定期自查、审计以及与股东沟通,可以提升治理透明度,有效规避法律风险,增强公司信誉与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记录管理流程,并借助法律顾问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治理体系符合最新法规要求。合规治理不仅是自我保护的手段,更是赢得市场认同的途径。完善的治理结构不仅降低风险,更为公司和股东带来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