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准备和讨价还价,以色列终于向伊朗发动了报复。不过,纵观整个过程,以色列的所谓报复更像是为了挽回面子的“政治表演”。

以色列宣称,在10月26日凌晨,以军出动了超过100架战斗机,包括最先进的F-35,穿越近2000公里的距离,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及南部城市设拉子附近的20个军事目标实施了三轮精确打击。袭击了防空系统、导弹工厂与发射基地,以及无人机研发与生产厂家。袭击过程持续了3个多小时,随后以军宣布袭击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对于袭击的效果,双方各执一词。伊朗方面表示,其防空部队成功拦截了绝大部分敌方目标,仅有少数地点受到轻微损坏,四名士兵在袭击中丧生。对于德黑兰上空的爆炸声,伊朗官方解释称,这仅仅是防空系统运作时产生的噪音,并非目标被击中的迹象。以色列方面则坚称,大部分导弹精确命中了目标,对伊朗的军事设施造成了重大打击。

不过,在袭击发生之后,网络上并未出现任何震撼的袭击画面,仅有一些城市上空的爆炸和某些地点在夜色中冒烟的景象。目前得到证实的是生产导弹燃料的帕尔钦和科吉尔的一些设施受损,此外德黑兰附近的工业小镇沙姆萨巴德的一座无人机工厂遭到了破坏。

由此可见,以色列对伊朗的所谓报复行动,虽然声势浩大,但实际成果有限。当然,这并非是军事能力不足所致,而是以色列有意控制了打击的力度和范围。换句话说,这场报复行动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报复,而是在于“表演”。

从结果来看,以色列的这次袭击与4月份对伊朗的报复差不多,只是规模有所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面对伊朗发射的300多枚导弹和无人机的攻击,以色列仅在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摧毁了一台S-300防空雷达。伊朗随后保持沉默,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通过这种报复方式,以色列不仅向伊朗发出了警告,也给了伊朗一个避免升级报复的台阶。这一次,以色列的袭击规模更大,但性质上与4月份的行动是一样的。甚至为了让伊朗有充分的准备,以色列和美国在袭击之前,还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进行了预告。

10月18日,电报频道披露了两份据称是以色列袭击伊朗计划的秘密文件,这些文件涉及美国对以色列打击伊朗目标准备工作的评估。尽管文件中没有提到以色列具体的打击目标和时间,但明确指出不会针对伊朗的核研究设施或石油设施进行打击。现在看来,这些文件可能是故意泄露的,目的就是给伊朗吃一颗“有限报复”的定心丸。

紧接着,原计划在中东停留一周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8月25日急匆匆地结束访问飞往了伦敦。他提前离开的这一行动也被认为是以色列即将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美国Axios新闻网报道称,以色列在发动空袭前 还通过几个“第三方”向伊朗发出了通知,明确告知了将攻击的目标和不会攻击的目标。以色列还警告伊朗不要对此次袭击作出回应,并强调如果伊朗进行报复,尤其是造成以色列平民伤亡,以色列将发动更猛烈的回击。荷兰外交大臣费尔德坎普是传递这一信息的中间人之一。在以色列发动袭击前数小时,费尔德坎普还专门与伊朗外长就战争和地区紧张局势进行了交谈。

天空新闻频道还报道,在以色列发动袭击前几个小时,俄罗斯也向伊朗提供了情报信息。这表明美国可能以某种方式将以色列即将进行报复的消息透露给了莫斯科,并希望克里姆林宫利用其影响力说服伊朗不要反应过度。

除了通过各种渠道向伊朗放风之外,在正式发动袭击前,以色列还摧毁了叙利亚境内的一个雷达站。这一行动表面上是为了削弱伊朗对以军的态势感知能力,实际上也是向伊朗发出了清晰的攻击信号,使伊朗有时间来准备拦截来袭导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以色列为什么会突然转变态度呢?

要知道,一开始,内塔尼亚胡恨不得要将伊朗生吞活剥了一样,甚至暗示要摧毁伊朗的核设施和石油设施。

老羊认为,这种转变既是在与伊朗和美国的三方博弈中的一种妥协,也是出于以色列自身利益的深思熟虑。

首先,是伊朗的威慑发挥了作用。

伊朗在10月1日对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之后,自知难逃被报复的命运,因此立即对华盛顿和特拉维夫发出警告,宣称如果以色列对其造成“重大伤害”,如攻击能源和核设施或暗杀高官,伊朗将向以色列发射1000枚弹道导弹,并升级“抵抗之弧”的行动,包括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伊朗也向海湾国家发出警告。一方面,伊朗通过总统和外长的访问,试图拉拢地区国家共同对抗以色列的威胁;另一方面,伊朗还棉里藏针地警告地区相关国家 不要为以色列袭击伊朗提供便利,否则将对其进行打击。通过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伊朗不仅成功争取到了海湾国家中立的声明。并且,海湾阿拉伯国家还通过外交渠道持续向美国施压,要求美国敦促以色列不要打击伊朗的核设施和油田。海湾国家这个表态虽然更多只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代表着他们倒向了伊朗,但这种旗帜鲜明的态度也足以引起美国的重视。毕竟,美国在中东的军力部署都要依靠这些国家的军事基地,如果爆发战争后,他们不向美军开放领空,美军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摆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中东地区的战争将对执政的民主党选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被卷入中东的混乱局势,美国只能对以色列施加压力。

根据《中东观察报》的报道,美国与以色列经过多轮谈判,才说服以色列不对伊朗的核设施和石油设施进行打击。当然,以色列的妥协是有条件的。作为交换,美国承诺向以色列提供大量的国防援助,包括先进的防空系统、武器、资金以及情报支持。其中,美国在以色列部署专门用于拦截中程和远程导弹的萨德反导系统就是这个交易的一部分。通过部署萨德,不仅能有效抵御伊朗的弹道导弹威胁,提升以色列的防御能力。还向伊朗展示了美国捍卫盟友的坚定决心。

然而,无论是美国还是以色列,都认为对伊朗的报复行动是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彰显他们所谓的“自卫权”,更是为了震慑包括伊朗在内的地区反以势力。但伊朗毕竟不同于哈马斯、真主党和胡塞武装等组织,因此在如何报复伊朗的问题上,以色列必须仔细权衡利弊,既达到对外展示强硬的目的,又不至于引发局势失控,同时还能使以色列的利益最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以色列选择了“表演”式的报复,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美国劝阻的妥协,实际上也是以色列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权衡利弊后的唯一选择。

以色列首先要谨慎处理与美国的关系。虽然自从加沙战争开打以后,内塔尼亚胡就一直没太把拜登当回事,但大选对美国两党都非常重要,在这个特殊的时候,他也不能表现得太过任性,特别要避免直接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内塔尼亚胡深知,如果不计后果的报复伊朗,很可能加剧中东局势,影响美国选民对拜登政府的看法,并可能引发油价飙升和中东局势失控的担忧。这些担忧可能助长共和党对拜登“国际事务失控”的批评。内塔尼亚胡不希望因公开支持共和党而在未来可能的民主党政府中失去支持,这对以色列在军事、外交和经济上都将是不利的。同时,他也不能迟迟不采取报复行动,否则又可能会被特朗普方面指责为民主党助选。于是,“表演式”的报复就是一条最佳的中间路线,既能避免过度影响美国选举,又能避免得罪美国两党任何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以色列降低报复强度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辛瓦尔的意外被杀有关。作为加沙地带的长期最高领导人,辛瓦尔在哈马斯内部拥有极高的威信和战略指挥权。他的死亡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层战斗人员的士气,也为内塔尼亚胡提供了一个宣传“成功铲除以色列心腹大患”的机会。同时,这个战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国内极右势力的情绪,降低了对伊朗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必要性。

另外,以色列虽然是中东的军事强国,但它的主要优势在于空军,导弹从来都不是它的主要进攻武器。而以色列和伊朗相距遥远,以色列不太可能像伊朗那样使用大规模导弹攻击。最佳的打击手段还是要依赖空军,但这种长途奔袭的方式受到航程和护航等因素的影响,不仅风险极高,也限制了打击的规模和力度,这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所以总结来说,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的袭击是一场经过复杂博弈、相互妥协后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这次袭击 ,以色列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尽管有关100架飞机参与袭击的说法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几十架飞机协同执行这次任务是肯定的。以色列能够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机群,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多国领空飞往伊朗,并在发动袭击后安全返回,这本身就向外界展示了其实施复杂行动的能力,以及一骑绝尘的技术优势。无论战果如何,都有力地震慑了区域内的国家。

以色列在实施打击的同时发表声明高调宣布消息,也表明了其“言出必行”的承诺。正如我之前在视频中提到的,面对脆弱的安全环境,以色列只有表现得足够强硬,才能在中东立足。因为也只有这样,它才能让反以势力意识到,它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维护国家安全,既不会在国际压力下妥协,也不会被所谓“全面战争”的风险吓倒。

这基本上也是自加沙战争爆发以来,以色列不惜冒着扩大中东战火的风险,也要反复挑战伊朗红线的根本原因。以色列最想传递的信息就是,无论是针对伊朗支持的代理人组织,还是针对伊朗本身,以色列都敢于进行打击。而以色列的终极目标,就是迫使伊朗及其支持的“抵抗之弧”重新评估与以色列的军事对抗策略。

通过这一次行动,以色列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决心,也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强化了自己的地位。虽然过程上有些不太好看,但目的达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皮球又被踢到了伊朗的脚下。那么,伊朗是见好就收,还是会再次进行报复呢?

对于伊朗而言,尽管此次袭击没有预想中的严重,但4名士兵的死亡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件。

袭击发生后,伊朗武装部队警告称,伊朗“保留在适当时候作出回应的权利”。很明显,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表态,没有明确表示将进行回应,但也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因此,伊朗接下来如何回应此次袭击,将对未来的局势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老羊认为,伊朗再进行报复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今年伊朗与以色列的两轮交手已经表明,双方都不想丢面子,但也都不想大动干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伊朗的角度来看,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伊朗对以色列的两次打击都是被动报复,并且一直都比较克制、留有余地。对伊朗而言,通过“抵抗之弧”来掌控局势,比直接与以色列发生全面冲突更符合其利益。

因此,在袭击发生前的10月24日,《纽约时报》援引多名伊朗官员的话称,如果以色列仅对有限数量的军事设施或武器库发动袭击,伊朗很可能不会反击。但如果以色列造成了重大伤害,伊朗将进行更猛烈的报复。这实际上是伊朗向以色列亮出的底线,而这一次以色列也没有突破这条底线。

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以军当前正与哈马斯、真主党、胡塞武装等进行多线作战,若再与军事实力更强的伊朗全面开战,显然并不明智。从这次袭击来看,以色列不仅在袭击之前释放出了足够多的信号来暗示伊朗,在袭击过程中,以军也只是对军事目标进行了有限的打击,很明显是为了避免事态升级。而在袭击发生后,伊朗方面也在努力淡化袭击造成的损失,显示了无意加剧冲突的愿望。因此,伊朗很可能会像4月份那样,选择就此收手。

即便如此,虽然两国的直接军事对抗可能在短期内告一段落,但从长期来看,这一回合的落幕并不会标志着以伊冲突的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此次袭击标志着以色列与伊朗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首先,这是自两伊战争以来,伊朗本土首次遭受外国军队的大规模攻击。其次,这也是以色列首次公开承认对伊朗实施的攻击。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对抗主要通过代理人、情报战和有限的军事行动进行。而这一次,以色列的公开承认不仅使冲突公开化,也使伊朗失去了回旋的余地。这种公开交战的模式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直接对抗,双方的敌对关系可能会进入频繁升级的“热战”阶段。

更何况,目前以色列与伊朗的代理人战争并没有平息的迹象,加沙地带的哈马斯虽然遭受了重创但仍在坚持,流血冲突仍然看不到尽头。黎巴嫩局势也在持续升温,以色列不仅持续进行空袭,还发动了地面入侵,同时拒绝各种形式的停火谈判。很显然,这场始于“阿克萨洪水行动”的冲突正在不断外溢,这也导致了以色列与伊朗的这两次导弹危机。在这种紧张的背景下,虽然以色列和伊朗两个回合的交手都有惊无险,但只要两大战线一日不停止,危机就仍有复燃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