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末年,有这样一位宰相。
他坚决主张北伐,力挺为岳飞翻案,还慧眼识珠,提拔了辛弃疾这样的英雄豪杰。
可惜他最终却遭到了自己人的背叛,不但惨遭暗杀。他的首级还被当作“和平礼物”送到了金国,换来了一张屈辱的协议。
然而更可悲的是,虽然他被誉为“南宋最后的铁血宰相”,可在他死后,他竟和臭名昭著的秦桧一起,被编进了《奸臣传》。
一、拥立之功
韩侂胄,字杰夫,南宋相州人。
他的曾祖是北宋名臣韩琦,他的母亲是宋孝宗皇后吴氏亲妹妹。
标准的官四代加皇亲,让他轻松解锁官场,文职武职都干过。就在他坐上了汝州防御使的位置时,南宋政坛出现震荡。
当时,宋光宗想把自己的独苗嘉王立为太子。可太上皇孝宗更偏爱魏王的那个儿子。
想当年,光宗也是挤掉了魏王,才坐上了太子的宝座。
因此,皇后李氏和宦官们地煽风点火,让光宗感觉老爹对嘉王及自己的皇位都是威胁。他不再定期前去问安,而是尽可能躲避着孝宗。
光宗的反复无常,不但引发了历时多年的过宫风波。朝政也跟着乱套了,孝宗驾崩时,光宗居然称病不去主持丧礼。
大臣们对此是忍无可忍。而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和韩侂胄,却闻到了宫廷政变的气息。
韩侂胄凭借其太皇太后吴氏外甥的特殊身份,成功说服吴氏站队。随后,吴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正式宣布光宗退位,赵扩接掌皇位,是为宋宁宗。
随着宁宗即位,参与政变的大佬们纷纷开始下场摘桃子。
赵汝愚直接成了掌控全局的朝廷一把手。韩侂胄也想捞个节度使当当,可赵汝愚一句“外戚不配谈功”,就把他给怼了回去。
最后提了宜州观察使的韩侂胄,虽然也是小升了一级。可他从此对赵汝愚是恨意难平,发誓要找回场子。
赵汝愚为宋宁宗引荐了儒家著名人物朱熹当老师,虽然朱熹一心为统治者服务,但宋宁宗并不喜欢他,认为他管得太宽。
朱熹看人很毒,一眼就看出韩侂胄是赵汝愚的命中克星,建议赵汝愚用钱摆平韩侂胄,千万别让他掺和政事。
可在绍熙内禅后,韩侂胄的侄女被立为皇后,这下韩侂胄又多了条大腿可以抱。但赵汝愚也不是吃瓜群众,他也有自己的招数。
同年十月,韩侂胄就被升为保宁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虽然,这都是不用到岗,还能领工资的荣誉职位。可让他对赵汝愚的仇恨值,又直接上升了几个等级。
这时候,知閤门事刘弼也因为错过绍熙内禅,对赵汝愚是一肚子火。于是,他主动要和韩侂胄组队,一起对付赵汝愚。
随后,刘弼建议韩侂胄通过内批的手段,罢免了监察御史吴猎,将这个岗位换上了自己人:刘德秀、杨大法、刘三杰。
掌控了言路之后,韩侂胄立刻让言官开炮,弹劾赵汝愚。
说他“赵汝愚是宗室又居相位,将对社稷不利”,请求罢免赵汝愚的丞相之位。
宁宗心里知道自己的位置是怎么来的,所以,他也怕赵汝愚再来一次,于是就趁机把赵汝愚的相位给撤了,贬为福州知州。
二、掌权北伐
经过“庆元党禁”后,韩侂胄是费了不少劲,才把理学查禁,定为伪学逆党,还把朱熹那些道学家们从朝堂上给踢走了。
到了开禧元年,他更是任了平章军国重事,位置比左右丞相还高,尊荣到了极点,权势滔天。
不过,他原本是外戚出身,现在却要在朝堂专权,这在勒石三戒的宋朝可是头一遭,所以,如果只会内斗,没有些业绩,他的地位就有点尴尬了。
开国以来,恢复大业一直是宋朝的心头大事。
北宋的时候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南宋就想恢复故都汴京。特别是靖康以后,不管跟北边的金国是战,是和,都是为了恢复大业。
因此,韩侂胄就把眼光瞄向了北方的金国。
而让他下定决心北伐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他的心腹好友邓友龙。
邓友龙在出使金国贺正旦的时候,看到了金国君臣的昏聩无能,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另外,他从边境的盗匪那里得知,北方蒙古草原上,正在崛起的成吉思汗蒙古帝国,严重威胁了金朝北方边境的安宁。
于是,邓友龙就极力主张韩侂胄北伐,还费尽心思拟了一份详细的用兵纲要,甚至连统兵大将都给韩侂胄想好了。
而另一个人,就是大家熟悉的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
他给韩侂胄分析了一番,说金国现在“处在必乱必亡”的前夕,咱们得有所行动。于是,韩侂胄就决心北伐了。
此时韩侂胄的“秦桧误国论”,在民间给他赢得了不少民心,这也是他北伐的底气所在。
而宋宁宗对金朝的霸凌和南宋的屈辱地位,也早就心生不满了,所以跟韩侂胄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北伐。
上下同欲者胜。
为了造势,韩侂胄建议宋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彰显他的忠勇;然后又对秦桧死后算账,剥夺了他的爵位,并改他的谥号为“谬丑”,以示惩戒。
同时,他还重新启用了辛弃疾等主战派官员。
为了表明决心,南宋还将年号改为了开禧,寓意着要继承宋太祖和宋真宗的遗志,夺回祖宗的失地。
到了开禧元年,就连一个进士上书,也是建议北伐。
可是,口号喊的很响,却连个能镇得住场面的将领都找不到,为此,宋宁宗和韩侂胄解散了伪学逆党籍,想拉拢里面的官员一起对抗外敌,但有的人并不买账。
韩侂胄想让薛叔似去前线指挥,薛叔似不去;又让许及之守金陵,许及之也不干;再调任丘崈,丘崈还是拒绝。
眼看没人愿意去,宁宗只好让大家推荐领兵人选。
邓友龙说金朝不行,支持北伐,就被派去当了两淮宣抚使。程松去了四川,吴曦当副手。
因为伐金的主力,就在江淮和四川这两块。所以,虽然是个拼凑的草台班子,但韩侂胄还是挺满意。
因此,没过半场,他就提前开了香槟。
五月,他请宋宁宗正式下诏,全面北伐。
三、开禧北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三路北伐大军还没正式开战,宋军内部就先乱了套。
原来就在宁宗下诏前一个月,韩侂胄寄予厚望的吴曦,就已经在四川和金朝勾结,准备叛变。而且金朝答应吴曦,只要他不动手,就封他做蜀王。
所以,吴曦叛变这事儿,虽然没让宋军的北伐计划彻底黄了,但此刻军事上准备不足的短板,还是让这事儿变得有点棘手。
因为金军有了吴曦这个内因,只派了一只偏师,做做样子,就从吴曦手里攻破和尚原,轻松占领了西和州、成州、阶州和凤州。
西线门户洞开,宋军不敢轻举妄动。
而金军则集中兵力,在东线淮河猛攻宋军,宋军连连败退,只有毕再遇的军队还偶尔能逆袭一场。
1206年六月,韩侂胄一看形势不对,撤换了东线的指挥官苏师旦和邓友龙,换上了丘崈和叶适这对新组合。
可谁知道丘崈一上任,就来个战略性撤退,放弃了泗州,退到了盱眙,说是为了保存实力。
结果宋军一退,金军就趁机分九路进攻,战争形势瞬间逆转。丘崈一看不妙,赶紧和金军秘密和谈,暂时休战。
吴曦的反水,丘崈的求和,让刚上路的开禧北伐直接翻车了。
当初,得知吴曦叛变,韩侂胄迅速给安丙发了秘密任务,让他清理门户。而韩侂胄不知道的是,在吴曦被杀前,安丙已经接受了伪职。
结果这指令还没送达,称王仅四十一天的吴曦,就被闯入伪宫的李好义等下级军官给杀了。
安丙借机贪功,说是自己杀的吴曦,于是韩侂胄就任命他为四川宣抚副使。
吴曦一死,金朝失去了内应,没有防备。宋军趁机出兵,收复了关外四州和大散关。
本来宋军可以趁热打铁,一波就能推平秦陇之地,进而牵制侵淮的金军。然而,安丙不仅不同意进军,反而在军中挑起内斗,致使李浩义等人惨遭杀害。
收复的土地,转瞬之间,得而复失,大好形势被安丙给彻底玩坏了。
金朝快撑不住了,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只是宋朝这边不是出了叛徒,就是出了奸佞,北伐困顿不前,和金军陷入了僵持。
韩侂胄决意再度整兵出战。宁宗也下诏,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代苏师旦指挥军事。
可这时候的辛弃疾已经六十八岁了,还病卧在家。任命下达后,他还没来得及去上任,连喊数声杀敌,就在家中病逝了。
四、函首安边
韩侂胄没搞成北伐,反而把自己搞成了罪人。
对峙两年后,宋金两国又坐下来谈判了。
其实金国人那边也虚得很,全靠吓唬宋朝过日子。可宋朝这边也被吓得够呛,不敢较真。
因此,金国人变本加厉,狮子大开口:要接着当臣,以淮河划界,想当儿子,就以长江划界,另外增加年供岁银、索要战争赔款,最绝的是,金国人还要韩侂胄的人头来泄愤。
这时候,韩侂胄的日子也不好过。做太皇太后的姨和当皇后女儿都去世了,两个最铁的后盾没了。而且北伐失败后,他的亲信也被贬得差不多了。
更惨的是,在给宁宗选新皇后的时候,他还站错了队。这下,韩侂胄的好运就算走到头了。
开禧三年十一月,新立的杨皇后和史弥远一合计,假传圣旨,在上朝的路上,就把韩侂胄给宰了。人头用匣子装起来,送给金国人,这才签了《嘉定和议》。
开禧北伐虽然失败了,但也让金朝人知道南宋不是吃素的。
所以,金章宗之后的四十年,南宋和金朝之间还算太平,宋朝也能喘口气,休养生息。
可韩侂胄在《宋史》里,居然被列为四大奸相之一。
纵观韩侂胄的一生,即使说不上精忠报国,但也算抗金有为,但他为啥会被扣上奸臣的帽子呢?
说起来,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韩侂胄上位的时候,确实也用了些手段打压政敌,还结党来壮大自己。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奸臣的做派。
但其实自古权臣,比如曹操,都是家国一体,所以韩侂胄他这么做既是为自己,也大多是为了国家。当然,过程中也得罪了不少人。
第二,韩侂胄活着的时候,有皇帝太后皇后的撑腰,没人敢动他。
但他一死,政敌们就开始攻击他,这样才能证明他们之前的做法是对的。所以史弥远等人如果不抹黑韩侂胄,又怎么能证明他们行为的正确性?所以卖国的史弥远给秦桧平了反,也就韩侂胄说成了奸臣。
第三,韩侂胄执政的时候,把理学贬为伪学。搞垮朱熹,打压理学门徒。
所以,到了元朝,编《宋史》的理学人士就开始报复他,韩侂胄自然也就被黑得不成样子。
结语:
正如不少历史学家的话说:将韩侂胄等同于奸臣,这是历史给后人开的一个莫大玩笑。也是对那段历史的一种误读与不公。
客观来看,韩侂胄在北伐中的失误,或许可归咎于他识人不明,用人不当,但这仅是能力范畴的瑕疵,而非忠诚与气节的缺失。
若都以成败论英雄,那历史上又有多少英雄能够幸免于“奸臣”的骂名?
历史是复杂的,人物也是多面的,别一看到“失败”就忙着下结论,得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历史的真味儿。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自有旁人说短长”:南宋至清韩侂胄评论研究》杨牧青
中国知网《试论韩侂胄民间形象的双重性》陈敏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