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 年,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三年(1370),太祖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就藩武昌府。洪武四年(1371),江夏侯周德兴受命增拓武昌府城,于洪武十四年(1381)迎朱桢就藩,王府位于今武昌区阅马场附近。朱桢在武昌生活的 53 年里,修建楚望台遥望南京,亲选龙泉山为楚藩王陵。楚王一脉历时 274 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攻陷武昌、沉末代王朱华奎于江,楚藩“昭、庄、宪、康、靖、端、愍、恭、定”共八代九王全部葬于武汉龙泉山,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明楚王墓葬群,九座明代亲藩茔园占地面积约 2.64 平方千米。
龙泉山为两条蜿蜒相环的山脉,两山相会处有一珠山,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山脉之间形成一葫芦形小盆地,九座亲藩茔园便建造于盆地边缘。整个地形藏风纳水,与明十三陵非常相似,每座茔园又自成体系,当是数百年前楚王派人悉心勘测挑选后的风水宝地,如端园“位卯面西”“规制宏丽,宛然昆仑元圃也”。九园整体布局基本体现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每座茔园的具体方向依背靠山脉而定,但园门皆面向盆地中央。第一代楚昭王的昭园坐北朝南位于主峰天马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天马峰向西南山势依次下降,朱桢之后的历代楚王陆续拓展兆域,按照辈分高低葬于诸峰下,除宪王外,园门均面向天马峰,形成对昭园的朝揖之势。九园的排列基本为子左孙右,昭园左侧为其子庄王的茔园,右侧为其孙康王的茔园;靖园左侧为其子的端园,右侧为其孙的愍园,体现了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出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同时,楚王妃子的茔园基本都建在王墓旁,体现了主从、隶属关系。
依据明代王陵的规制,九座茔园皆筑有内外两重围墙,平面皆呈“回”字形;各茔园有独立的神道(正中为神道,神道两侧无石像生)和御道,自成完整格局。东西垣偏南处各辟一门,并有横道相连,墓冢附近无方城、明楼等设施。各茔垣地面建筑结构基本相同,由内外茔垣、荷花池、享殿、配殿、石五供、神帛炉、地宫等组成。其中昭王、庄王及端王墓前各有一座记述其生平功绩的龟碑亭。
除明楚王墓外,龙泉山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其时这一地区为舞阳侯樊哙孙樊建的封地,名为江夏,所以其山称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称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唐朝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因此又称灵泉山。
汉高祖刘邦以武昌为樊哙封地,传说樊哙死后葬于天马峰下。从汉代起,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清同治《江夏县志》有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在环山 7 平方千米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为亭阁,或随水为轩榭,建有灵泉寺、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莪堂、含山楼、万卷书楼、拜寿台等蔚然景观。
据清代地方史志《灵泉志》载,楚昭王朱桢在位四十多年期间,深得太祖、成祖两代皇帝的信任,曾任宗正之职。他游玩时见灵泉之地山势崇隆,意欲在此营建王陵。只是当时此地早已是名门辈出、人烟密集的形胜之地。山内张、沈、樊、李、杜、邹、董、曾八大家族在此繁衍生息、根深叶茂,号称八大家。他们无惧楚王威势,坚守祖辈之地,极力抗争。致使昭王及后来的庄、宪、康王均未能正常营葬,均是死后停棺待葬。历代楚王费尽心思,终于还是把这块风水宝地收入囊中。逐内山八名家,外山四十八户,形成了内山不许百姓行走、外山不许车马践踏的王陵禁地。《灵泉志》又载,明末战乱中楚王茔区地宫及地面建筑被张献忠盗掘焚毁。清朝以降龙泉山逐渐形成若干小村落,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规模宏大的茔园建筑遭受风雨侵蚀及各种破坏,地面建筑大多被毁。幸运的是,九园地面基址均有不同程度的存留,可以说是现存明代亲王墓中时间跨度最长、格局最清晰、占地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墓群。其形制、格局与北京明十三陵遥相呼应,为研究明代藩王体制、皇家丧葬制度,以及明代武汉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世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武汉龙泉山明楚王墓的考古与保护利用工作于 20 世纪 90 年代正式开始。1991 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夏区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对昭王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发现昭王地宫保存完好,基本形制及建造方式清晰了然。出土有鎏金铜封册、灵牌、铜镜、镶金腰带、木旌顶、锡铅明器、铜炉、铁器、漆木器等。同时对昭王茔园的整体规制布局也进行了初步的清理勘测,为其他楚王茔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后,武汉市文物考古所与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联合成立了明楚王墓考古工作站,积极实施了墓葬园区调查勘探、考古数字化和愍王茔园外城垣区域发掘等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更好地促进明楚王墓保护、展示和利用,并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2018 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成立了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创小组,在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旅厅和武汉市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创事宜。遗址公园规划依据《明楚王墓群保护规划》,按考古工作成果和使用功能的需要,将 6.871 平方千米(包括全部保护范围和部分建设控制地带)的遗址公园划分为遗址展示区、管理服务区以及自然生态维持区三大功能区。力求在严格保护明楚王墓遗址本体、陵寝格局及自然山水、地理形貌的基础上,准确、充分地揭示遗产价值,打造以“明代楚王茔园”为核心,以“龙泉山水胜景”为背景的明代藩王墓的考古研究基地、武汉地方传统文化(楚文化)的科普教育基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城市“绿肺”及武汉市郊野旅游目的地。为了将展示主题、对象及内容构建起空间关系,规划将阐释与展示的结构定为:一环、一带、九园、十二景。“一环”是展示道路,“一带”是指古河道展示带,“九园”是指九处墓葬遗存展示园区,“十二景”是指历史环境及景观环境展示点。
数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申创工作初显成效。2021 年 9 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明楚王墓文化遗址公园为湖北省第一批文化遗址公园。2022 年 12 月,国家文物局将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解决学术问题、从学术深度提炼遗址核心价值和创新遗址阐释方式也是创建遗址公园的重要工作内容,事实上,明楚王墓的遗迹分布、文化面貌、发展演变等,尚有大量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明楚王墓考古学、历史学和遗产保护的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尚有很大空间。
2023 年 10 月 21 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湖北大学主办,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龙泉山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湖北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承办的“明楚王墓与明代藩王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作为切入点,围绕明代藩王制度、湖广等地区藩王文化、武汉明楚王墓等明藩遗址、明代楚藩与武昌城等方面展开学术研讨,并拟将相关研究成果汇编形成学术论文集,以进一步推动明代藩王文化研究、传承与发展,并为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明楚王墓的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需长期、持续的努力,无论是鼓励、推动不同视角的学术研究及转化,还是营造古今交融的遗址公园,都导向同样的最终目的:彰显文物背后的文化特质、最大化发挥其社会教育作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动力。
本文由 王光明 王钰 董苗 摘编自 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创建领导小组 编 《“明楚王墓与明代藩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序”。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978-7-03-079399-7
定价:288.00元
明楚王墓为明八代九位楚藩亲王墓葬群,贯穿明代始终,是现存时间跨度最长、格局最清晰、占地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明代亲藩墓群。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龙泉街道明楚王墓遗址公园内。为加强对明楚王墓及明代藩王制度、相关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及成果转化,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特举办“明楚王墓与明代藩王文化”学术研讨会,鼓励专家学者撰文探讨、阐释相关遗址。本文集收录诸位大家、学者30 余篇论文,包含明藩相关研究、明楚王墓考古相关研究和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思考三大部分。
赛博古公众号
微信号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