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多数作物都进入了收获的季节。因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的特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处处都呈现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丰收图景,每一片土地都诉说着属于它的丰收故事

而丰收远不仅代表着农作物的收获,更有一群扎根在祖国各地的青年学子们学习和研究上的大丰收,他们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科技小院,或许还有部分屏幕前的考生和家长不甚了解。其实,科技小院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多领域为一体的社会服务平台,被人形象地比喻成青年人才成长的“练兵场”、农民学习科技的“大讲堂”、乡村产业发展的“试验田”。从这些形象的比喻之中,大家也不难了解到,这一平台,一头牵着高校、一头连着乡村,实现了一举多得、多方共赢。也正因如此,“推广科技小院模式”,今年被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领域之中最前沿、最先锋力量,在建设开展科技小院这一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创新组织模式举措之中,自然一马当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大学第一所科技小院成立于2009年,截止2023年5月,该校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牵头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累计引领了全国建立1048家科技小院。与此同时,该校这一项目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针对不同农业种植类型,全方位服务当地现代化农业建设。而聚焦到当下,这个十月,位于全国各地的中国农大科技校园同学们正在与当地农民一道,扎根大地、共育硕果

其中,位于河北曲周甘蓝的科技小院之中,其间学子在主要用于研究的实验地之中种植多种蔬菜。这片土地不仅用来了解当地土壤肥力,开展田间实验,更加用于开展面向当地农民的示范工作,作为广下村科技小院的“招牌”,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洱海水稻科技小院。先前,这一小院开展的水稻绿色生态模式试验种植,实现减少养分投入10%,增产28%,减排30%的成果。后续有进一步实现将水稻绿色生态模式在洱海流域推广2.2万亩,增产15%-20%,减排20%-30%的重要成果。今年国庆节,该科技小院在洱海流域已推广的5.5万亩水稻示范田迎来大丰收。受到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了推动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典型案例

类似的实例在中国农业大学全国各地的科技小院之中每天都在发生,令人欣喜的“丰收故事”也正在连台上演。这一科技项目,不仅是中国农业大学科研育人的重要手段,更是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准实践,对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