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好啊,我是给你更新基因报告的雷雷~

这两天我出现得比较频繁!是因为真的不想让任何一位朋友买贵了——DNA 检测包 ¥499/人 仅限今年最后两个月,到 2025 就要全面提价至 ¥799/人啦!()

一直关注我们,但却没有入手基因检测的小伙伴,可能有一些共性的疑问:

  • 除了满足好奇,检测结果是不是对现实没有指导意义?

  • 安全性如何?隐私怎么保证?

  • 购买一次之后,解读报告会随产品迭代,也不断更新吗?

如果这里面也有你关心的问题,如果你还有更多问题,就来看10 月 30 号(周三)晚上 20:00的这场直播吧!

这些问题(以及更多常见疑惑),都会在直播间聊到,欢迎带着好奇心来看!长按海报扫码预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首发于 2020 年,「2 型糖尿病风险」解读上新时的科普。四年过去,这个性状解读已经迭代啦!老朋友,欢迎看看现在的解读,和你记忆中有什么不一样。

关注身体健康的新朋友,在这篇文章里,我会跟你聊聊,基因检测疾病风险的科学原理:

  • 用高中生物知识可以解释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吗?

  • 基因与不同类型的疾病分别是什么关系?

  • 为什么各色更关心那些「解释不清」的复杂疾病?

  • 你的报告里还会增加更多复杂疾病解读吗?

  • 为什么各色不解读罕见遗传病?

让我们开始吧!

(本文首发于 2020 年 1 月 7 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答了 8 年各色人类的好奇心问题,我意识到一个事实:大部分人对基因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高中时代。

许多人认为,人类特征和基因的关系,就像孟德尔种的豌豆般单纯。

譬如,很多人觉得,双眼皮和单眼皮就是某一个基因决定的,显性就是双眼皮,隐性就是单眼皮。

每当我说,即使是单双眼皮这种外貌特征,也是受多种基因影响,非因果关系,且科学家现在还没搞清楚到底哪些基因影响了单双眼皮时,很多人表示非常震惊(AA 和 Aa 真是深入人心)。

这其实不是大家的基因知识匮乏。想研究明白一个特征与基因的关系,科学家也要付出很多努力。

同理,我们想象疾病和基因的关系时,一开始,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明确的因果关系。

就像家里客厅的灯,打开开关,灯就亮;关闭开关,灯就黑。

当然,这种模式也并非不存在。具备这种模式的疾病,被称为「孟德尔遗传病」。

即大家熟知的,携带某个基因的显性突变(AA 或 Aa),或者一对隐性突变(aa),从而发病。

这些疾病和基因的关系,就像孟德尔种的豌豆般简单直接,这就是「孟德尔遗传病」的得名由来。

比如镰刀型红细胞贫血,此类疾病在人群中非常罕见,在中国,发病率几乎为 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镰刀型红细胞贫血全球发病率分布图

在中国的发病率几乎为 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dp201810/figures/2

如果一种疾病在人群中很常见,意味着影响这些疾病的,多是 DNA 上的常见变异。

「常见变异」,是相对于「罕见变异」来说的。

比如,在某个基因位点上,你是 AA,我是 AG,他是 GG。常见,意味着以上每种类型,在人群中存在的比例都不算低,至少高于 1%。

如果携带 G 意味着疾病风险升高, AG 和 GG 在人群中比例是 30%,那就意味着在这个基因位点上,有 30% 的人都有「高风险」基因型。

但这个基因变异对疾病的影响,不像孟德尔疾病那么简单。

如果还是用「灯」来比喻,基因对这种的调控不是一个开关那么简单,可能更像一台跨年晚会舞台灯光调节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到底哪些疾病,跟基因是这种复杂相关关系,哪些疾病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呢?

你可以粗略理解:

越常见的疾病,基因影响越复杂。

越罕见的疾病,越可能是确定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罕见疾病,字面意思,就是发病率极低。

这是因为它通常是一个很罕见的基因突变直接导致的。这个罕见基因突变和疾病的关系,几乎就是因果关系。

正是因为这个突变影响太大,甚至会导致婴儿早夭,所以进化会让这种突变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大部分罕见病的名字,你在生活中都没有听过。通常只有一个人有确定的罕见病家族史,才会去关注这类疾病。

与罕见病相对应的,就是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就是你熟知的,身边总有人会得的那些病。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 11.9%,高血压患病率则高达 27.5%。

在每个常见疾病下,科学家都找到了成百上千个有影响的常见变异(例如 2 型糖尿病)。

其中每一个风险变异,对这个疾病风险的提升,效果都很微弱。这很多很多个变异的效果累加起来,才会得到一个人的「基因风险综合分数」。

以 2 型糖尿病为例,根据最新研究,我们选择了290 个提升糖尿病基因风险的位点(在本文首次发布时,还是 200 个位点呢!),根据每个人在这 290 个位点上测得的基因型,计算了每个人的基因分数,以及每个人基因分数在人群中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是我的 2 型糖尿病检测报告中的部分信息。在公众号后台私信发送「示例报告」,可以查看完整基因报告示例。

正是因为这些变异效果微弱,所以才得以在进化过程中普遍保留下来。

另外,你会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阿兹海默这些高发常见疾病,通常都是中老年病,并不影响人类繁殖抚养后代。

这也是这些疾病尽管带给人类很多苦恼,却依然普遍存在的原因。

以糖尿病为例,远古时期人们食物匮乏,「糖」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为了供应足够的能量,人体需要有更多的生化反应提供糖分。

因此,人体内有多种升血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而降糖激素只有一种,就是胰岛素。

到了现代社会,糖的供应充足了,但这种进化保留的机制依然存在。

因此,人类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要显著高于患低血糖的可能性。

跟糖尿病有关的基因位点,参与了多种生化过程,跟整个葡萄糖的代谢过程都有关系,包括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活性和脂肪代谢等。

影响糖尿病的复杂的基因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响糖尿病的复杂的基因网络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05918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0 年,我们人类才完成了第一个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当时的一大目标就是「攻克疾病」。

站在 2024 年回看,那时不免有些天真。人类有太长的路需要走了,「疾病和基因」的解谜游戏才刚刚开始。

在常见疾病上,发病原因复杂,症状也因人而异,对应到基因层面,也是一团乱麻。

每破译一点,就离个性化医疗更近了一步。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各色的「疾病风险」类目中的解读项目,关注的就是这些复杂而常见的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基因报告「疾病风险」版块的部分性状。在公众号后台私信发送「示例报告」,可以查看完整基因报告示例。

这么做的原因有 3 个:

1. 人人都可能得这些病

也许你或者你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经历这种疾病的困扰。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是控制和治疗这些疾病的开始。

2. 与罕见病不同,这些疾病都是可预防、可治愈的(例如痛风)

研究表明,了解基因风险,会提高一个人对这些疾病的重视程度。越早防控,疾病对你的影响越小。

3. 基因对这些疾病的影响并非 100%,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在你的基因报告里,我们详细列出了提高疾病发病率的不良生活方式(风险因素),以及降低疾病发病率的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因素)。

在各色,你会反复看到这两个公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意味着,在疾病面前,无论基因风险如何,我们都能做出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降低,最近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遗传科学家终于有机会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规模人群的基因组数据上,找到关于这些复杂疾病的初步探索结论。

例如,针对 2 型糖尿病的解读,我们参考的研究是基于多族群群体的 2 型糖尿病风险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涉及 228,499 人,其中东亚族群 37,505 人, 发表于 2020 年,是目前(2020 年 7 月)针对 2 型糖尿病,样本最大,发表时间最新的基因研究。

这些研究,只解释了疾病遗传机制的部分真相,且新的研究,还可能推翻以往的研究结论。

这真是一个有点令人沮丧,又吸引人想去持续探索的现状。

其实复杂疾病的基因研究方法,和心理学特征的基因研究方法非常类似。在这些特征上,健康与疾病之间,并不存在一道截然分割的清楚界限。

以高血压为例,中国诊断临界标准是收缩压 140mmHg,而美国标准是 130mmHg。而所有临床共识都认为,只要超过 120,就需要引起关注。

所以,在这些复杂特征上,理解基因风险,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个确定的诊断(事实上,这些指标,每年都需要通过体检发现新的变化),而是为了找到认识这种疾病的新角度。

也是在 2020 年,这篇文章首次发表时,我立下了 flag:会继续增加「疾病风险」主题下的基因解读。

而到了 2024 年,心血管功能、胆固醇水平、偏头痛、过敏性鼻炎和银屑病这些当时在 waiting list 上的性状,都已经更新啦!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事实总是友善的。我们每获得一点关于自己的新信息,都让自己更接近真实。」

当我们畅想「基因技术」的时候,我们总会想到智商、记忆和情感等复杂特征,尽管科学对它们的认识都很初步,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去了解和谈论它们。

因为这些知识,会让我们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更丰富一点点。认识自己,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在各色,我们不止告诉你一个简单的结论,而会一直致力于帮你理解这些研究的过程和细节。就像你基因报告中的 2 型糖尿病基因解读,全文超过 15000 字

(在公众号后台私信发送「示例报告」,可以查看完整基因报告示例,阅读超过 20 万字的报告全文。)

这些知识,既能帮你认识基因的力量,更能帮你了解基因的局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知道自己是否携带某些「已知的」隐性「有害」突变,困难吗?

现在,针对罕见遗传病的检测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你只要选择有遗传检测资质的医院即可。

获得某单个基因位点的精确信息,需要针对该基因位点,多测几次反复验证,然后将检测结果和此类专业数据库比对。

所以,这种检测只测单个或几个位点,且对精确程度的要求非常高。并且整个检测的流程和结果,需要取得医疗产品认证。

这也是医院里,单个罕见疾病基因位点检测比较贵的原因之一。

各色并非医疗机构,也不提供有医疗认证的检测产品。我们使用的基因芯片,属于高通量(一次检测 72 万基因位点)科研级芯片,检测数据准确率虽然在 99% 以上,但并不适合用于医疗诊断。

所以罕见疾病的基因解读,我们暂时不会涉及。

最后,是我的一点私人叨叨:

今年我 34 岁了,并且马上就要收获一个特殊的身份——妈妈。

对于女性来说,孕育新生命,会给身体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保持身心健康,这件事的优先级也大大提升了。

毕竟一个活力满满的妈妈,才有可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作为这份基因报告的研发者,我感觉非常幸运。

它帮助我尽可能去了解自己身体的运行规律,并及时把一些风险提示,当作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号。

它告诉我如何更好地吃,更好地睡,更好地运动,并且帮助我真正在生活中实践起来。

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早开始,收益越大。

10 月 30 号周三晚上 8 点,我会和各色科技的创始人郭婷婷一起直播,和大家再展开讲讲关于各色 DNA 的产品细节,以及它会如何帮助每个人,走上健康之路。

长按下方海报扫码即可预约,欢迎你来围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