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一场看似偶然的海上碰撞事件,引发了中日关系的严重紧张。我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发生了冲突,这一事件不仅让钓鱼岛主权问题再度走上国际舞台,也揭开了中日两国在海洋权益上长达数十年的博弈。
与此同时有关日本在西太平洋冲之鸟礁的填海造岛计划,以及其背后的战略意图,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浮出水面。
钓鱼岛冲突与冲之鸟礁的争议,表面上是中日两国在领土和海洋权益上的对抗,实质上却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博弈:在国际海洋法的框架下,如何定义岛屿?如何获取更多的海洋资源和战略优势?
日本的战略野心
关于岛屿的这个问题我们和日本之间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钓鱼岛事件了,因为历史上各种合约的问题和美国的介入,钓鱼岛问题迟迟未能解决。
就在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在西太平洋悄然酝酿,冲之鸟礁,这个位于日本以南1000多公里、几乎完全被海水淹没的礁石,成为了另一个焦点。
冲之鸟礁看似不起眼,涨潮时只有两块礁石露出水面,其余部分都被海水覆盖,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礁石是无法被认定为“岛屿”的。
根据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只有自然形成、在高潮时高出水面且能够维持人类居住或经济活动的陆地,才能被认定为“岛屿”,从而享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日本政府却在冲之鸟礁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试图通过填海造岛的方式,将其“打造成”一个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岛屿。
自1996年起,日本在冲之鸟礁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灯塔、扩展珊瑚礁,甚至安装了电话设施,试图证明其为“岛屿”。
日本的目的很明确:一旦成功认定冲之鸟礁为岛屿,它将能够获得4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样它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了。
联合国的裁决:部分支持与争议
2008 年,日本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申请,欲将冲之鸟礁的大陆架延展,其总面积竟达 74 万平方公里之巨。
这一申请引发了我国及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我国在2009年向联合国递交意见书,明确指出冲之鸟礁无法维持人类居住或经济活动,因而不应享有专属经济区。
2012年,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对日本的申请做出了部分裁决,委员会批准了冲之鸟礁以北1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但对冲之鸟礁以南的25万平方公里区域暂时搁置审议。
这一裁决被日本解读为对其申请的部分认可,然而实际上委员会并未完全承认冲之鸟礁的“岛屿”地位。
虽然这场裁决看似对日本有利,但实际上国际社会对日本试图通过填海造岛获取大规模专属经济区的举动持怀疑态度。
为了将冲之鸟礁认定为岛屿,日本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通过人工手段扩大其陆地面积。
最初日本试图通过珊瑚养殖等高科技手段,伪造出“自然形成”的岛屿。但由于冲之鸟礁距离日本本土过远,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极大,加之该地区资源匮乏,造岛计划进展缓慢。
到2005年日本甚至将冲之鸟礁划归东京某村庄的管理,并给它分配了邮政编码,试图从行政上证明其为岛屿。
这一系列的努力并未改变冲之鸟礁的实际情况:它依旧只是一块涨潮时几乎完全被淹没的礁石,无法维持人类居住,也没有足够的面积进行经济活动。
日本并未放弃其填海造岛的计划,2010年日本政府再次投入巨资,试图通过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冲之鸟礁打造成一个能够维持人类居住的“岛屿”。
我国的阳谋:南海填岛工程的崛起
虽然说我国反对日本填海造岛没有成功,但是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思路,日本可以这样干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弄了。
有了想法我们也是说干就干,2012年我国成立三沙市,统一管理南海200多个岛礁,并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岛工程。
我国动用了“天鲸号”等先进设备迅速在南沙的美济岛、渚碧岛和永暑岛等多处岛礁上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机场、港口、灯塔等。
与日本的填海造岛计划不同,我国的这些岛礁不仅面积足够大,且具备维持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能力。
我国的填海造岛工程,不仅在南海形成了新的战略支点,也让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占据了主动。日本原本希望通过填海造岛的方式,扩大其海洋资源,并在西太平洋地区形成战略优势。
现实却远比预想的复杂,冲之鸟礁的造岛计划不仅耗资巨大,还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诸多争议,与此同时我国的迅速反击反而看起来更成功一些。
2012年,随着我国在南海填岛工程的成功,日本的填海造岛计划开始陷入困境。日本政府内部开始有声音质疑,是否应该继续在冲之鸟礁上投入巨资,进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造岛工程。
结语
尽管日本的填海造岛计划未能如愿,但中日两国围绕海洋权益的博弈却远未结束。钓鱼岛和冲之鸟礁的争端,只是两国在海洋领域竞争的冰山一角。
未来随着我国在南海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如何在国际法的框架下解决海洋权益问题,将成为中日两国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信息来源:
日本变礁为岛野心受挫
来源:环球时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