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进入巅峰,而四大名著则是当时创作的巅峰,其中《三国演义》为我们绘画出一副史诗级战争巨制,它以东汉末年纷纷扰扰动乱局面为背景,从朝廷上的政权争夺,到地方上的攻城略地,用尔虞我诈和此消彼长展示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局。

从宦官干政开始,到董卓霸京师,再到后来的十八路诸侯并起和天下大乱,最终演变成为魏蜀吴三家争夺,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了第二代乃至几代人,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此次棋局的最终胜利竟然不属于魏蜀吴任何一家,而是后来居上的“司马一族”。

司马氏族掌权的开始要从司马懿说起,自从曹睿对其赋予兵权开始,他就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后来通过高平陵政变一举掌握曹魏朝政,这本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但司马懿在死后却立遗嘱禁止子孙为他扫墓,这究竟是为何,1700年后我们才真正知道原因。

曹操对司马懿的提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义之中称司马懿此人有“鹰视狼顾”之相,所以早在曹操时期,就对其有所提防,甚至是打压,其实严格来看,曹操所打压的,并不只是司马懿一人,乃是整个司马家族,以及当时一些其他的家族问题,出现这种行为,和当时曹操的处境是有些关系的。

自从天下大乱之后,曹操内心曾有一个转变,他最初所想的也是帮助大汉振兴朝纲,所以才有了刺杀董卓和加入十八路诸侯这一做法,此时的他尚且是为大汉着想,也算是有一腔热血,但在不久之后曹操意识到,十八路诸侯面和心不和,早晚会不欢而散。

并且汉朝皇帝没有任何兵权,要想真正做到为朝廷除贼,就只有将权力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在认清这一现实之后,曹操才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实施自己的掌权计划,只要于朝中大权在握,就可以借天子之口发号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异姓之人在朝堂上掌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曹操来说,朝纲失统,会导致朝廷官员分为好几个派别,首先就是荀彧之类,这一类臣子是忠心于汉朝但不屈服于曹操的,如果曹操令他们为朝廷除贼,或许可行,但不可能做出违背朝廷的事。

类似这样的大臣和世家还有很多,比如杨修家族,除了此类,还有一类是只忠心于曹操的,比如夏侯一族,他们为曹操出生入死,什么事都肯做。

司马家族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是少有的“不表态”家族,他们没有明确自己的选择,但默认为汉朝廷服务。

所以曹操才会对他们如此提防,明确归曹的,自然没有什么顾虑,归属大汉朝廷的,对名为丞相的曹操也有一定帮助,所以不着急处理,司马家族这种态度不明确的,极其容易被曹操猜忌,所以即使不被根除,也会受到严格打压。

曹操对后人曾明确表示,不可以对司马家族赋予兵权,但似乎也只坚持到了曹丕这里。

司马懿的步步蚕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曹丕当权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经开始在政治上活跃了,当时刘备病逝,在司马懿的建议之下,曹丕兴五路兵马伐蜀,虽然最终被诸葛亮化解,但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已经开始体现了,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司马懿一条毒计直接导致诸葛亮前功尽弃。

在诸葛亮进兵节节胜利之际,司马懿让苟安散播谣言,称诸葛亮谋反,蜀主刘禅昏庸,直接下旨将诸葛亮召回,不费一兵一卒退了蜀国大兵,此后司马懿便被蜀国视为心腹大患,早年诸葛亮也曾用散布谣言的方式贬谪司马懿。

但因为蜀国接连犯境无人能挡,曹睿在群臣的建议之下再度启用司马懿,还将其封为大都督,总领军队同蜀国作战。

这对于手握重权的司马懿来说,每一次战争的胜利其实都是对自己权力的一种稳固,也算是为后来的大权在握提累积资本。

政变与夺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主曹睿在弥留之际的时候,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年曹操所叮嘱过的话,直接命令曹爽和司马懿一同辅佐年幼皇帝曹芳,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相当于直截了当地告诉司马懿,只要除掉曹爽,那大魏朝政就是自己说了算。

但此时的司马懿并没有着急动手,擅长隐忍的他开始了自己的步步为营,首先为了降低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力和猜忌,司马懿请求对外作战,战争目标就是东吴,这样做不仅可以练兵,还能逐渐让军队为自己所用。并且每到一处,司马懿都会实施积极的农桑政策。

这样看来,司马懿和曹爽一人在中央,一人在地方,都不断扶持自己的势力,虽然没有撕破脸,但火药味十足,最终在247年,两人的斗争正式开始,曹爽为了自己专政,强行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还任用自己的多名心腹入朝,司马懿因为不能阻止,所以谎称自己有病。

在曹爽前来看望的时候,发挥了超强的演技,给人一种病入膏肓,熬不到明天的感觉,让曹爽放松警惕,甚至还用“并州和荆州”的花言巧语骗出了皇帝曹芳要去的真正目的地,还让曹爽消除了戒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司马懿这样的情况,朝中也有人曾提出怀疑,但都被曹爽的刚愎自用否决了这种想法,这便给了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机会。

249年的时候,曹爽自以为司马懿不足为惧,所以在曹芳前去高平陵祭拜曹睿的时候,带上了几乎所有的政治班底一同前往。

司马懿在知道以后,直接带着大队人马火速开进,皇帝刚出洛阳城,司马懿就让自己的儿子司马昭带领军队占据了武库等城中各处要害,随即包围皇宫,迫使郭太后以危害国家的名义,下令废除了曹爽的兵权,最终朝中禁军都选择了归顺,曹爽因为这一次外出一无所有。

稳定都城之后,司马懿开始向高平陵进发,并派兵把守在了回城必须经过的浮桥之上,接着就给皇帝曹芳上了奏折,折中都是在指责曹爽的错误,在列出曹爽的数十条罪过之后,还举出了秦朝时候赵高的例子,大意就是想让曹芳免了曹爽的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爽在接到奏章之后犹如遭遇了晴天霹雳,此时才知道司马懿的病入膏肓原来是计谋的一部分,而且都城已经被司马懿所控制,悔之晚矣,真正是骑虎难下,发展到如此地步,曹爽并非没有解决之法。

这道旨意乃是郭太后发出,曹睿明确强调过后宫不得参政,所以旨意没有太大的号召力,此时正牌皇帝正在曹爽身边,只要找一处安稳的都城,让皇帝亲口下令,如此就会获得广泛响应,方能对抗司马懿,但此时的曹氏兄弟已经方寸大乱。

正巧在此时,司马懿使用了攻心的计策,称只要曹爽等人投降,绝对不伤害他的性命,天真的曹爽竟然信以为真,过了浮桥就向司马懿投降了,但司马懿最后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他认为,留着曹氏兄弟在此处,始终是祸根。

禁止祭拜的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懿真正年老体衰,濒临死亡的时候曾告诫自己的子孙,千万不要给自己扫墓,一千多年以后,我们分析可以得知,司马懿之所以有这样的遗言,和自己的行为有着必然联系。

当初他曾许诺不杀曹氏兄弟,但只是权宜之计,之后为了既除掉这批人,又不给天下之人留下话柄,司马懿曾对他们多次折磨和羞辱,试图让他们自杀,但这几人始终苟活着,无奈之下司马懿只能决定亲自动手。

随便组织了几个官员,通过弹劾走走形式,曹爽等一众兄弟便被冠上了内有奸臣的罪名,在一番审讯之后,一干人等全都被关进监牢,之后司马懿便肆意为其定罪,将曹爽,曹羲,曹训等九人全部杀死,为了消除后患,这些人还被夷灭三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这些人家族中无论男女老少,全都遭受连坐之罪,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被司马懿处死,实现了真正的斩草除根,这场屠杀在当时引起了社会震动,因为牵连的人太多,曾传出了“文人减半”的说法。

司马懿认为,自己如此残酷的手段,难免会被人记恨,或许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敢站出来说些什么,但是在自己百年之后就不一定了,如果让后世知道了自己的坟墓所在,即使不被掘坟,也会面临难以忍受的千夫所指,这是司马懿不想看到的。

所以他才会立下不得给自己扫墓的遗嘱,其实是为了自己的身后名。

不过事实也证明司马懿的做法其实是对的,因为他的儿子司马昭更加心狠,直接当街弑君,杀死了皇帝,仅仅是这一条,就足够让司马家族遗臭万年,甚至连后来的两晋时期,都被世人指责,不敢称以“忠”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