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八年有余,在L4这条路上“蒙眼狂奔”的自动驾驶企业终于迎来了曙光。
文远知行正式在美股上市,纳斯达克九点的钟声,准时响彻在证券交易所外墙的大屏上,与八方来客,共同庆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在纳斯达克顺利挂牌上市。
抢滩当日,好消息是,文远知行股价曲线一路攀升,最高飙涨27%,触发两次熔断,回落之后,当日最终收盘价为16.55美元,涨幅6.77%,总市值达到45.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3亿元)。
这几乎是所有自动驾驶公司的“高光时刻”,在经历了资本唱衰、裁员潮,以及反复的方向性调整之后,终于有玩家冲破了“结界”,登陆美股市场,汇聚新一轮“热钱”,进场角逐。
然而,上市只是一个开始,盈利或许才是横亘在自动驾驶企业面前最大的“鸿沟”。
文远知行成立于2017年,算是成立最早的一批L4自动驾驶公司,也称得上是“鼻祖”企业。
两位创始人韩旭和李岩均是业界大佬,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人民币。过去七年,文远知行完成多轮融资,其2022年的D+轮融资估值约50亿美元。
按照业务板块来看,文远知行也是业内唯一一家提供从L2到L4级全场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驾驶小巴、无人驾驶货运车、无人驾驶环卫车、高阶智能驾驶五个板块。
截至目前,文远知行已经在7个国家30座城市开展自动驾驶的研发、测试和运营,也是唯一同时拥有中国、美国、阿联酋和新加坡四地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企业。
资质是顶配的,团队是一流的,就连进入行业的时间也是最早的,但如果细心,可以发现,按其2024年上市首日收盘价算,文远知行市值约44.9亿美元,甚至还不如两年前的估值。
要知道,自动驾驶曾经历过疯狂的资本追捧。
以2016年AlphaGo打败围棋圣手李世石为代表性事件,行业、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与认知被大幅激发,自动驾驶行业也乘着人工智能的东风,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
以当年的谷歌Waymo为例,2015年Waymo的估值仅有85亿美元,两年后摩根斯坦利对Waymo给出的估值达到700亿美元。到2018年,Waymo的估值更是暴涨到1750亿美元,相当于1/4个谷歌。
而2018年的Waymo的员工总数不到1000人,试验车也只有几百台,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期货”,但这也依然无法抵挡资本对于自动驾驶广泛商业前景的乐观情绪。
也是在这几年内,如小马智行、元戎启行、文远知行、轻舟智航等国内知名企业大批涌现,如同雨后春笋,一片繁荣姿态。
只可惜,好景不长,狂热的资本在2019年坠入冰窖。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发现自动驾驶企业技术发展缓慢,各种离奇事故频繁,更为致命的是,整个供应链并不成熟,各国的法规制度也秉持着“暧昧”的态度。
但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极其烧钱的行业,一台自动驾驶车辆的成本可能动辄数百万,而为了路上行驶安全,一辆自动驾驶车辆往往都会配有专门的人员在后台监控,维护费用也非常高。
法规的推进同样缓慢,基本所有国家针对智能驾驶L4级(无人驾驶)的实现都是有严格的约束条件,这类车辆只能在特定区域行驶,并且多数拥有固定路线和限速。
与巨额投资相比,自动驾驶公司还没有一家能给出大规模商业化的时间表,盈利“造血”变得遥遥无期,而在此期间,仍需不断地持续投入重金。
逐利的资本很快失去了耐心,2019 年,摩根士丹利将 Waymo 的估值从1750亿美元大幅下调至1050亿美元,Waymo当时尚未实现任何营收。
自动驾驶卡车公司Starsky Robotics宣布破产,关停一切业务;自动驾驶公司Zoox被亚马逊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Uber正式将自动驾驶部门ATG出售给了Aurora。
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在同时期也遭遇了寒冬。
2019年,国内共有25家中国自动驾驶零部件和方案供应商宣布完成融资,较2018年的33家减少8家,融资额同比下降34%。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远知行同样也还在亏损的泥沼中挣扎。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的三年半时间里,文远知行累计研发投入27.78亿元,累计亏损高达51.69亿元,账上现金和等价物仅剩18.3亿元。
按照现在的亏损速度,文远知行账上的现金只够公司运营一年多时间。
因此,赴美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成为文远知行想要“活下去”的必选项。
在野蛮生长了多年之后,各家自动驾驶企业其实也分化出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共同探索出路。
以文远知行为例,营收的主要来源,一个是靠卖大巴,另一个则是为博世做前装量产项目。
前期,以产品为核心,文远知行主要生产的是L4级别的机器人巴士、机器人出租车、机器人清扫车以及相关传感器套件。
比如,2020 年文远与宇通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的无人小巴车——Robobus。该车型设计创新,既没有方向盘,也没有脚踏板。
然而,在形成成熟的商业变现模式之前,造无人驾驶巴士与造车一样,走不了量,那就意味着无法分摊高昂的研发和生产费用,更没有价格优势,也只能“曲高和寡”。
从2021年-2023年,文远知行无人驾驶巴士销量为38辆、90辆、19辆;无人驾驶出租车销量为5辆、11辆、3辆,显示出产品销量的尴尬境地。
也是在这个时候,博世带着“救命钱”来了。
根据招股书,博世分别在2022年、2023年为文远注入1.5亿、1亿人民币的开发费用。这笔钱,在文远知行产品硬件收入骤降七成的情况下,成为救急的关键。
根据双方的合约,文远知行从L4切入L2级赛道,开始为乘用车提供L2-3级自动驾驶大规模前装量产及市场化应用。
简单理解就是,不再生产车,而是开始卖智驾“服务包”。
而且,对于成立之初就以L4为目标的文远知行来说,“降维”研发L2智能驾驶,也更加拥有技术优势。
2024 年上半年,文远知行与博世合作的「博世中国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实现了量产交付,先后上车奇瑞星途 星纪元 ES ( 参数 丨 图片 )、 星纪元 ET 。
如今,自动驾驶服务收入已经逐渐成为文远知行的核心收入。
2021年至2023年,好消息是,服务给文远知行带来的收入逐步上升,分别是0.37亿元、1.9亿元、3.48亿元、占比分别为26.5%、36.0%、86.5%。
事实上,文远知行“俯身向下”,从L4级降维到L2级辅助驾驶是多数自动驾驶公司短期内最佳的“回血”方式。
比如,小马智行的方案已经在丰田、雷克萨斯部分车型落地,Momenta与奔驰和埃安有相对深入的合作,毫末智行的HPilot智能驾驶系统也已搭载在长城汽车旗下的多款车型上。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转向自主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比如小鹏、华为等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技术成果),未来的竞争或许会更加激烈。
事实上,L4自动驾驶企业仍未放弃对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一终极 远景 的探索。毕竟这才是立身之本,也拥有广阔的商业前景。
据悉,IPO递表前,10月15日,文远知行正式发布旗下新一代量产Robotaxi ——GXR。文远知行表示,该车是迄今全球最具空间体验感的量产Robotaxi车型。
而在一众自动驾驶企业中,萝卜快跑的车队规模方面优势最大,目前已有约2000辆Robotaxi在运营、资金和营销渠道都相对充裕。
有分析指出,未来,车企提供产品,自动驾驶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再由网约车公司提供平台,或许才有机会真正让Robotaxi进入健康的发展模式,打开盈利渠道。
上市并非一剂“万能药”, 自动驾驶领域的残酷比赛也才刚刚拉开帷幕。
门槛高、投入大、周期长,几乎是所有自动驾驶车企正在面临的焦灼难题,而与此同时,研发仍在持续投入重金。
接下来,如何走向商业化和规模化,成为了继上市后,创业者们仍需交付的答卷。
话说回来,无论如何,经历泡沫与寒冬,以文远知行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企业能走上IPO,是前路荆棘,但曙光已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