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成立,并由周恩来亲自授旗。授旗仪式结束后,少共国际师立即就投入到了训练之中。

建国后,杨成武上将回忆这一段历史时说:“少共国际师武器很差,步枪很少,基本上以土枪、鸟枪为主,还有一部分人拿的是大刀、梭镖。”

确实如此,在少共国际师成立后,为了尽快投入作战,很快就展开了军纪、射击、刺杀、投弹等实战科目的训练。

由于装备紧缺,这些红色少年们大部分只能用自己带的梭镖进行训练。

但杨成武将军同样也说了:“正是因为有这支队伍加入了红军主力,我们才结成了如此强大的战斗力量。”

训练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这支新成立的部队开始为上战场做准备了,直到这时,他们才终于等到了红三军团支援的一批枪支和弹药,随后又进行了紧张的射击、投弹等火力训练。

1933年9月,少共国际师接到了上级的指示,让他们立即开赴第五次“反围剿”前线,配合红三、五军团投入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任中华苏维埃少共先锋队中央总队部副总队长,建国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开国上将张爱萍为这支他付出了极大心血的部队亲手写了一首《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高举着少共国际光辉的旗帜,坚决的勇敢的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这是这群少年们踏上征途时唱的歌,冥冥之中似乎也暗示着他们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集训驻地广昌后,少共国际师经建宁、泰宁抵达了闽北拿口,此时已是9月下旬,在这里他们迎头撞上了国民党十二师三十六旅的先头部队一个连。

拿口距离邵武县三十几公里,南面是富屯溪,作为邵武一个主要粮仓和中转点,不少商人在这里做粮食、木材及山货生意。

三十六旅旅长周志群在这里部署了一个加强连,并在营区外修了一面的半月形土围墙,还布置了八座石头碉堡。

进入拿口外围后,陈光迅速安排部队围住了拿口驻军和附近莲花山的哨卡。他和萧华亲自观察了国军的布防情况,决定稳妥起见,再分兵一个营迂回形成口袋阵,布置完成后,少共国际师果断发起了全线进攻,他们的第一场战斗打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弹药有限,平均下来每名战士只有10发子弹。在几轮射击后,小战士们突破敌人的围门,冲进阵地展开了白刃战。

根据事先安排,他们以二人对上一个敌人,一个干扰,一个杀敌。激战数小时后,少共国际师歼灭了敌军三百余人,随即马不停蹄地攻向了被紧紧困住的莲花山哨卡,这里还驻守着敌军分出来的一百余人。

虽然哨卡地势险要,山坡上还有几座碉堡互为依仗,但这次首胜之师在陈光和萧华的指挥下,以猛虎下山之威,迅速解决了早已惶恐不安的守军。

这次战斗不仅磨砺了初上战场的少年战士们,激发了他们必胜的信心,为这次新生的军队注入了灵魂,还意外地缴获了大量急缺的武器和一座粮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士们喜气洋洋地搬运战利品,踏着豪迈的步伐开进了拿口县城。后来萧华回忆时是这样说的:“……战士们快活得很,山歌和出征歌一直在队伍中荡漾,在山间不断回声,热闹无比……”

进城后,两人将指挥部布置在了江西会馆,并在城中宣传红军的政策和军纪律。只有伤病员才允许在得到老乡的同意后借宿屋内,其他战士们一律在街边露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军纪让拿口的群众对我党我军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这些半大的少年们十分心疼,纷纷主动邀请他们在晚上进屋休息,但战士们严守纪律,委婉地拒绝了好意。通过这些行为,少共国际师在当地争取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

取得拿口战斗胜利后,欣喜的红军总部很快以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的名义发来了贺电,贺电中称赞他们“取得了连续地胜利”并说这是他们“铁拳初试”。

这封贺电极大的鼓舞了全师官兵的斗志,在经过短暂地休整后,他们这次带着充足的弹药和补给,挥师东进渡过富屯溪,剑指闽赣省。

在这里,他们将配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红军东方军(以红三军团为主力组建)收复省城黎川。这次成熟起来的部队,即将遭遇更多更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