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蒋介石麾下也算是人才辈出,有不少像孙立人、薛岳这样堪当大用的将才。
然而老蒋放着这样的人才不用,偏偏重用那些能力平平的将领。
蒋介石手下有3大饭桶,但凡少用一个,老蒋都不会败得那么惨!
陈诚——常败将军
陈诚,政治上的“常胜”人才,军事上的“常败”将军。
打仗又菜又爱玩,人送外号“小委员长”。
众所周知,蒋介石本来就有“黄浙陆一”的用人偏好。
陈诚是浙江人,是黄埔的教官,又是委员长死心塌地的铁粉。
蒋介石自然偏爱他重用他,视他为左膀右臂。
蒋、陈还有私人裙带关系。
国民党重要人物谭延闿,与蒋介石的关系非同一般。
而陈诚之妻谭祥,正是谭延闿之女。
这一段姻缘,还得感谢宋美龄的牵线搭桥。
这是陈诚能在蒋家王朝飞黄腾达、炙手可热的阶级根源。
所有国民党军的嫡系与杂牌部队,均设有军队政工组织。
唯独陈诚统领的第十八军是个例外。
可见蒋介石对陈诚的忠诚是非常放心的,所以无需借助政工来加以控制。
然而,陈诚的军事能力、打仗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
以淞沪会战为例,陈诚是第三战区总指挥,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堪称英勇。
数次亲临前线,亲自督战,其指挥部亦频繁遭遇日军空袭的威胁。
然而,多数参战将领,却并不认可他的指挥。
淞沪会战打响后,日军持续增援难以遏制,国军在上海的防线逐渐逼近崩溃边缘。
为避免被敌军全面包围,参战部队不得不作出战略撤退的决定。
作为战场上的关键指挥官,陈诚在指挥撤退时,却没有考虑要如何应对日军的制空权优势。
外界对他亦有批评,指出陈诚的作战指挥不够灵活,过于依赖阵地固守。
与敌军空袭与炮火的优势硬碰硬,导致部队伤亡惨重。
在一些指挥官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到:陈诚的指挥没有系统规划,部队调动杂乱无章。
撤退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界定战斗区域,未能有效部署掩护与收容部队。
导致撤退变成了一场混乱的溃逃。
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痛骂溃退逃窜的国军残部:“就是5万多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实际上,这句台词并不是作者或编剧想出来的,而是出自国军名将、山东省主席王耀武。
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在莱芜战役国军溃败之后。
1947年的山东战场,蒋介石先后委派了四名将领,统一指挥山东国军。
其中包括薛岳、陈诚、顾祝同与范汉杰。
而莱芜战役,就发生在陈诚指挥山东国军期间。
当时,华东野战军在陈毅与粟裕的卓越领导下,展开运动战。
不仅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粉碎国民党的围剿计划,更在莱芜一带取得了辉煌胜利。
此役速战速决,仅历63小时即告终结,国民党军队被俘、伤亡人数高达五万。
胡宗南——志大才疏
国民党上将,“西北王”胡宗南,可谓“天子门生第一人”。
而彭老总给胡宗南的评价,却是“志大才疏”。
胡宗南是浙江人,黄埔系,毕业后就一直追随蒋介石,从而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和青睐。
身为蒋介石心腹、嫡系的胡宗南,仕途顺风顺水,一毕业就当上了师长。
可胡宗南打仗的本事,却很一般。
1932年,蒋介石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大别山的红军。
在陕、鄂交界的漫川关激战中,胡宗南统领的重兵与红军兵力对比悬殊。
几十万大军阻击红军一万多人的队伍,胡宗南自然是自信满满,甚至傲慢断言:“红军不过如此,漫川关就是他们的坟墓!”
结果在入川的战役中,胡宗南胡乱指挥,致使他的部队在初次交锋中便遭受重创。
两支集团军在红军的凌厉攻势下覆灭,他本人亦在游击队的打击下仓皇撤离。
客观而言,在过往的东征、北伐以及中原大战中,胡宗南确实展现了一定的军事才能,也立下了战功。
然而他的表现,却不足以让他坐到那么高的位置。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内战野心逐渐显露,胡宗南也跃跃欲试,渴望大展身手。
1946年,胡宗南被委以重任,出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
同年四月,他的部队进行了整编,整编后兵力高达20余万人。
胡宗南在六月底率大军渡过黄河,意图对抗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
而领导解放军第4纵队的,就是胡宗南在黄埔军校的同窗——陈赓。
这场战役中,胡宗南出动了精锐之师,其中包括被誉为“天下第一旅”的第1旅。
该部队装备精良,士兵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然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支王牌部队被全歼,旅长黄正诚也被俘虏。
紧接着,胡宗南麾下的另一支主力部队,整编第17师48旅,亦遭受重创。
几乎是全军覆没,旅长何奇也被击毙。
1947年3月,胡宗南遵循蒋介石的策略,企图突袭延安。
作战计划落入毛主席手中后,毛主席先是选派张宗逊进行反击。
出乎意料的是,张宗逊首次出征西华池,便遭遇重大挫折:虽然成功歼灭敌军1500人,但我军也付出了1200人的伤亡代价。
要是再这样打消耗战,那我军的资源自然是远比不上财大气粗的胡宗南。
张宗逊的战败,牵动了全军上下的忧虑,彭德怀情绪激动,主动请缨对抗胡宗南。
3月16日,中央委以彭德怀重任,任命其为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统率陕甘宁地区所有部队。
然而,就在任命颁布的当天,胡宗南已突破延安外围的第一道防线。
中央权衡利弊后,决定暂时撤离延安。
次日,胡宗南当然是轻而易举地就占据了延安。
几天后,他在熊向晖的陪同下,来到了毛主席曾居住的窑洞。
在一抽屉深处,胡宗南发现了一张纸笺,其上的字是毛主席亲笔题写:“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得退,奈何!奈何!”
观后,胡宗南却放声大笑。
然而这笑声堪称“绝响”,自此之后,胡宗南的好运气也到头了。
熊向晖是深入敌营多年的红色特工。
作为胡宗南的贴身秘书,熊向晖比胡宗南更了解他自己。
熊向晖
在熊向晖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胡宗南有个习惯,对合乎他心意的顺意之事,他会哈哈大笑;直指他心病的,他也哈哈大笑。
显然,毛主席的纸条是精准无误地戳中了他的痛处。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事实上,自从进军延安以来,胡宗南屡遭挫败,损失惨重。
至于其声称的歼敌数量,完全是自欺欺人、胡乱编造。
因为他所占领的延安,实质上已是一座空城了。
然而,胡宗南却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立下了大功。
他迁至延安办公,并调遣重兵驻守此地,导致他手底下的机动兵力锐减至十万。
更为荒谬的是,他还邀请蒋介石亲临延安视察。
8月7日,蒋介石与宋美龄抵达延安,胡宗南费尽心思讨好二人,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虚有其表,真实的战况却不容乐观。
胡宗南自占领延安那一刻起,便是困境重重,日子不好过。
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对手——西北野战军总指挥彭德怀。
彭德怀的指挥能力,胡宗南根本应付不来。
比起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胡宗南拥有的是十倍之多的兵力优势。
然而战局却迅速逆转。
坐拥二十多万大军的胡宗南连连败退,兵力逐渐被削弱。
1949年5月18日,胡宗南在损失了十多万精锐之后,不得不忍痛放弃西安,退守汉中。
而后的扶眉战役,更是对胡宗南的沉重打击。
四个军、六个师、六个团,共计四万三千余人被歼灭。
汉中防线也彻底崩溃,胡宗南彻底失去了在汉中的立足之地。
从福将到猪将——刘峙
国民党高级将领刘峙,既是“福将”,也是“猪将”。
刘峙早在黄埔军校当军术教官的时候,就铁心追随蒋介石。
蒋介石对刘峙也非常赏识。
然而李宗仁却当众指出:刘峙最多也就当个师长,再高一点他都胜任不了。
可蒋介石却不这么想。
北伐战争中,刘峙表现不俗,说是“常胜将军”也不为过。
再加上他长得喜庆,一张胖乎乎的圆脸,自带福星高照的气质。
“猛将不如智将,智将不如福将”。
在蒋介石心里,刘峙就是他的“福将”。
刘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峙被委以重任,担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他率领部队自开封启程,直指保定,在平汉线精心布下了三道防线。
然而面对日军的凌厉攻势,这纸糊一样的防线迅速崩溃,战局急转直下。
刘峙不得不仓促撤离,连夜奔赴石家庄。
其狼狈逃跑之态,在军中传为笑谈,因而被戏称为“长腿将军”。
1939年,刘峙被调任至重庆,担任卫戍司令并兼任防空司令。
1942年6月5日,日本飞机对重庆进行轰炸。
结果炸毁了一个特大防空洞的洞口,导致大量人员因窒息而死亡。
这次事件之后,刘峙的防空司令职务就被撤了。
到了1945年2月,抗战已近尾声。
蒋介石为了削弱李宗仁的权力,将其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调动至汉中行营主任。
同时,重新起用刘峙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为确保刘峙能够胜任此职,蒋介石甚至特意派遣了嫡系部队中的得力参谋郭寄峤,作为副司令来协助他。
然而,刘峙在上任仅两个月后,就在老河口被日军击败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暗藏野心,积极策划内战。
同时,任命刘峙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统辖河南与陕西两省,指挥第一、第五战区。
然而,刘峙上任后不久便接连遭遇挫败。
1946年6月,在他指挥的军队奔赴陕鄂边境围攻解放军时,河南防线瞬间崩溃。
刘邓大军果断渡过黄河,直扑中原。
得知消息后,刘峙匆忙回师拦截。
然而,在9月6日的一次激战中,国民党军队在鲁西砖庙附近,遭到刘邓大军的包围,损失惨重。
这一败局令蒋介石大为震怒,当即撤去刘峙所有职务,降为“总统府战略顾问”。
1948年夏天,蒋介石在权衡利弊后,力排众议,决定重新起用刘峙,担任徐州行辕主任之职。
尽管他在之前的战役中表现得很糟糕,但蒋介石仍对这位“福将”寄予厚望。
毕竟,刘峙虽然打了不少败仗,但他对党国还是非常忠诚的。
更何况,他身边还有杜聿明等将领辅佐。
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其他国民党将领得知这一任命时,都觉得难以理解。
徐州是南京的门户,徐州“剿总”司令,起码得派一员虎将来。
“就算派不出一只虎,也要派一条狗,最后却派了一头猪来。”
由此可见,刘峙的军事能力,在当时的国民党军内部也没有得到什么好评。
蒋介石眼里的一员“福将”,在其他将领看来不过是一头“猪将”。
在当时的军事形势下,国民党军拟定了两个作战计划:
一是积极防御,向北推进以阻止解放军南下,意图收复济南;
二是向南撤离至蚌埠,放弃徐州,转而固守淮河一线,以此加强南京的外围防线。
刘峙倾向于实施第一个方案。
然而,在他尚未展开北伐、收复济南的行动之前,东北战场的形势日趋紧张。
蒋介石接获消息后,立即下令杜聿明调往北平。
杜聿明刚一走,刘峙立刻就焦虑不安起来,疾呼:“光亭走了,谁能做主?”
淮海战役结束后,刘峙所指挥的22个军全军覆没。
面对如此惨重的失败,蒋介石再次撤去了刘峙的所有职务。
参考文献
周上凡《陈诚是怎样当上蒋介石爱将的》
散木《胡宗南自述其攻克延安始末》
郑杰川《淮海战役: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佚名《刘峙 一心赴台甘当顺民》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