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解:六棱石丛书总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君 曹五木 李志勇 李双 泥巴 高英英

在当代诗人中选出六位辨识度极强的诗人,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本套丛书为谢君、曹五木、李志勇、李双、泥巴、高英英六位诗人的诗集,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郝建国先生对其命名为“六棱石丛书”,寓意来自于天然水晶的形态。水晶是六棱的透明的宝石,坚硬,清澈,棱角分明,每个侧面都在闪光。把六位诗人集结在一起,是缘分也是必然,由于他们个性鲜明的诗歌,在诗人群体中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让我记住并选择了他们。

汉语诗歌经过百年的不断探索,跌宕起伏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静水深流的平稳期,有信心有能力的诗人们潜心于创作,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汉语文学中的重要收获。同时也必须承认,由于诗歌潮流的巨大惯性,诗人们在大致相同的历史语境下,创作取向有明显趋同的倾向,同质化写作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有意回避,如何在群体中确立自己的独特话语体系和精神面貌,彰显出个性,已经成为少数探索者的努力方向。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作为一个诗人,作品的辨识度变得尤为重要,甚至是衡量一个诗人存在价值的绝对尺度。

当下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但我从众多的诗人群体中挑选出李志勇、李双、谢君、曹五木、高英英、泥巴这六个人,我看重的就是他们独特的诗歌特质,极具个性的辨识度。我关注他们的作品已经很长时间,有的几年,有的二十余年,并最终把他们集结在一套丛书里,介绍给读者,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下面我单独介绍这六位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君。解读谢君的诗,需要关注两个向度,一是当下现场,即具象的现实世界;另一个向度是跟随他进入历史的云烟里,一再复活那些消逝的岁月。他在当下事件与过往经历的纠缠拉扯中,总是略有一些倾斜,为回归历史预留下较为宽阔的空间,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每一个具体的瞬间,甚至在细节中抽出一些多出来的东西,而那些多出来的东西也许就是诗的灵魂。他似乎从每一个事件的节点都能找到回归往昔的路径,而且越走越深,越走越远,直至将个人的经历扩展为大于自身的时代梦幻,乃至构成漫无边际的生存背景。而这些构成他精神元素的东西并非谢君所独有,那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谁也无法封存人类共有的资源,甚至谁都可以挖掘和索取,可惜的是,健忘症已经抹去了无数人的记忆,只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留给少数人,而谢君恰好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路径。他自由往返于个体与集体记忆之间,把历史默片制作成具有个人属性的有声专集,在这专集里他是主演同时也是旁观者,他亲历,记录,发现,他用自身代替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在独自言说时收获了历史的回声。在他的语言世界里,有刺痛,有忧心,有焦虑,有绝望,也有希望和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而在表现方式上,我非常喜欢他的言说语气,他的叙述似乎带有迷惑性,具象而又迷离,跟随他的诗行,你会感受到他的体重,他的艰难,他负重的脚步……他像一个殉道者踏着荆棘在寻找精神的边界。他的诗,总是在向上拉升的同时,显示出反向的沉沦和历史的重力,并以此提醒人们注意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五木。我认识曹五木大概有二十多年了,最早给我震撼的是他的一本开本极小的口袋书《张大郢》,没有书号,是自印的一本小册子,但是这本诗集的冲击力让我至今难忘。他的放松、自由,甚至野蛮、无拘无束的书写方式,也可以说没有方式,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大胆而纯粹的诗性叙述,就像在荒原上开出一条先河。当时,《张大郢》在能够读到的少数人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我一直跟踪关注曹五木的诗,也看到他的一些变化。《张大郢》是一个完整的寓言,而收入诗集《瓦砾》中的诗,则是他多年的作品集合,时间跨度二十多年,他把寓言打碎成无数个碎片,通过每一首诗呈现出不同的人间世象,或者是精神幻象。他的视角往往是经过多重折射甚至是弯曲的,因而他的诗无论是清澈还是浑浊,都已经穿透现实并且脱离了事物的原意,呈现出飘忽的不确定性。而在他独特的表述中,语言总是自带光环,散发着迷人的光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紧贴地面的写作姿势,给他的寓言建立了现实的可靠性和合法性,仿佛神话与生活原本就是一体,至少是同步。他总是毫不掩饰地把当代性埋伏在具象的精神肌理中,看似已经沉潜,而心灵时刻都在飞翔,而且带着原始的、本能的冲撞力。在曹五木的诗中,你能看到他的经历,也能感到他所构筑的语言世界,以多重幻象回应着现世,而他在现实与非现实中游走自如,仿佛地心引力只是一个假设,并非真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志勇。我跟踪李志勇的创作已经将近二十年,在这个千帆竞技的时代,他的诗是个异数。他与所有人不同,以其独特性确立了自己卓然不群的艺术风格。通俗地说,没有人像他这样写诗。他的客观,冷静,安宁,纯净,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他忽视了时间和急速流变的过眼云烟,把慢生活写到了静止的程度,仿佛处在一个凝固的世界。他本身就像一个静物,与周围的山川、河流、石头、雨雪、树木,一花一草和谐共居,并专注于对远近事物的凝视和书写。他异于常人的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他的角度,他的想象力,他的略显笨拙的语言表达方式,他的行文风格,他的不可模仿和复制性,都让人着迷。诗坛上只能有一个李志勇。就凭这一点,他可以骄傲地把脚翘到桌子上写作,而不必受到指责。我在这里不必多说,你读一读就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双。关注李双的诗,不超过一年的时间,一次偶尔在微信中发现了他的诗,一下子就被他迷住了,此后便盯住了他。让我说出李双诗歌的特征是费力的,他几乎是一个无法把握和定性的诗人。在他的笔下,即使是一首单纯的诗,里面的向度也是多重穿透并且相互交织的,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一个不断被重组的梦境,模糊而又失序,却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他试图用梦境笼罩现实,或者说把现实拆解为碎片并提升到高空,让每一个失重的物象独自发光,并在混沌中构成一个星移斗转的小宇宙。寓言帮助了他,允许他任意使用世间所有的元素而不用考虑其合理性,他自己就是制度和法官,同时也是语言的暴力僭越者,在诗中逃亡。他的诗是抓不住的,有些甚至是不可解的。我不愿像统计师那样条分缕析地去梳理他的现实和精神脉络,以求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他的诗可能是不正确的典范,会让那些循规蹈矩的人们穷经皓首也得不到要领,因为他的诗歌出口太多,每一条路径都通向不可知的去处,恐怕连他自己都会迷路。读他的诗,我总有一种突兀感和撞击感,似乎是对常理和语言的冒犯,但又无可指责。我惊异于他的胆量和独一无二的表现方式。如果不考虑沉潜和谦逊,李双可以举着大拇指走路,作为一个孤勇着,他可以目不斜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巴。接触到泥巴的诗,是在全民戴口罩期间,偶然在一条微信中读到他的诗,然后搜索相关连接,找到他更多的诗。此前,由于我的阅读局限,不了解这位诗人,于是我通过万能的朋友圈联系到他,向他约稿。正如他的诗集名字《我在这里》一样,泥巴的诗写的是这里、此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他所说的这里,其范围甚至小到具体的教室、居所,卧室、最亲的家人,包括他自己。他没有波澜壮阔的生命经历,没有英雄事迹,他就是一个生活在上海的某个小区里的一个普通人,每天上班下班,家居生活,吃饭睡觉。他的诗写的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语言也不华丽,情感也不激荡,苦和累,疾病和健康,幸福和不幸,都作为命运的安排和赐予,平静地全盘收下,无欣喜也无悲伤。他的诗中,平静、安然、温馨、豁达、感恩,都是那么亲切和真实。他的在场性抒写是与生活同步的,既不低于现实也不高于现实,但却大于现实,成为一个人的心灵档案,甚至构成一个人的命运史诗。我喜欢他诗中的真、实、坦然、毫无修饰的复印般的详细生活记录,他的自言自语,他的小心思和大情怀……他以囊括一切的怀抱,几乎是把生活原貌搬进了诗中,朴素,自然,平和,春风化雨般了无痕迹,在个人的点点滴滴中露出一个时代的边角。通过他的创作实践,让我们知道,诗歌可以像空气一样包裹万事万物,一切都可以成为诗。或者说,泥巴给了我们一个写作范式,生活本身就是诗,语言所到之处,泥土和空气也会发光,万物在相互照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英英。接触到高英英的诗,是近两年的事情。她是河北诗人,虽然我们居住在同一座城市,但我此前对她并不了解,也缺少关注。直到有一天,我在微信上偶然读到她的诗,也就是诗集《时间书》中的第一辑《长歌》中的一部分,《鲲鯓》《神造好一座山》《不周山》《济之南》《泰山》《长安》《煮海》《一天》等等,读后我沉默了许久,有一种被惊到的感觉,很难想象这些诗出自一个女诗人之手。我见过高英英两三次,都是在文学活动中,印象中她是一个文静内向的女子,很少说话,几乎没有存在感,没想到她的诗中竟然是如此奇崛,高山大海,波澜壮阔。她的这些诗胆大包天,穿过现实直奔寓言和神话,她仿佛是创世主的一个帮手,在语言世界中对山川风物进行了再造和升级,成为一种耸入云端的精神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古老的元素,像种子一样沉淀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只有获得息壤的人才能拓展土地的边疆并让万物发芽。在创世语境中,神话没有边界,语言大于现实,并且随意生成,不存在禁忌,所写即所是。得到神谕者必定拥有特权,可以为世界重新立法。但是高英英并非一直沉浸在神话中,而是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收工了,不干了。像神脱掉光环,显现为肉身,高英英选择从太古的幻象中抽离,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中,直面日常琐事,成为一个职员和家庭主妇。她的《银行到点就关门》等书写日常生活的诗篇,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的一面。这也是她的多面性。高英英的诗还在不断变化中,我相信她有能力走得更远。

以上这些简短介绍,是我选择他们的理由,也是我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做的一些短评,难免有谬误或偏颇之处,好在读者自有其评判尺度和标准。李双、谢君、曹五木、李志勇、高英英、泥巴这六位诗人的诗,风格各异,创作路数完全不同,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也都是我看重的诗人,今后我还将继续关注他们的作品。这次的编辑过程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我知道,汉语诗坛上具有个性的诗人何止这六人,这套“六棱石丛书”只是一个发现和推送的开端,今后若有机会我愿向读者推荐更多的诗人和作品。

2024.3.10于石家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弦 雷平阳 陈先发霍俊明

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