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赋》的尾声中,秦楚两国终于开始了正面冲突,昌平君芈启叛秦,王翦率65万大军开始了灭楚之战。
而楚将项燕却表示,他们楚国的祖先是鸾鸟,而秦国的祖先是玄鸟产下的一枚鸟卵而已,言辞中对秦国大为不屑。
事实真的如此吗?这还得从秦楚两国的祖先源流说起。
秦楚也是同源,但楚国比秦国稍微高一点
在春秋战国中,秦赵的关系是最为亲密的,都是“嬴姓赵氏”。但是如果再向上追溯的话,秦国和楚国其实也同源,要比剩下的诸侯国更近一点。
先来说说楚国这一支“芈姓”族人的由来和传说。
读过《离骚》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开篇的那句话: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就是“芈姓屈氏”,而芈姓的由来是可以追溯到“高阳”,也就是颛顼帝的时候。
根据《世本·帝系篇》记载的五帝之间的关系,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玄嚣,次子名为昌意。
黄帝之后,其帝位传于玄嚣,玄嚣之后传给了昌意之子,也就是颛顼。
颛顼和滕氏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其中吴回这一脉生下陆终,陆终的第六子名为季连。季连就是芈姓的祖先。
所以,楚国的“芈姓”始祖是颛顼的五世孙。
楚人多祭祀活动,尤其是对日月雷电等的崇拜,“火之正者”就是祝融,所以他们以“凤鸟”为图腾,视自己为祝融的后裔,这也是正常的。
这也就出现了《大秦赋》中项燕对楚国人祖先的描述,自诩为鸾鸟后裔。
再来说说秦人“嬴姓”的起源。
秦人如果往上追溯,也能追到颛顼,他们也是颛顼的后裔。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秦楚是同源的。
刚才说到,玄嚣将帝位传给了弟弟昌意之子颛顼,而颛顼将帝位传给了玄嚣的孙子帝喾,帝喾的儿子通过禅让的方式,将帝位传给了尧,尧又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是颛顼的六世孙。
但是,舜这一脉从其五世祖穷蝉时期,也就是颛顼的儿子那个时代里,就已经是庶人了。
舜早期的生活比较贫苦,经常受到其生父瞽叟、后母以及后母弟的虐待,这和他的出身有关。
舜帝即位之后,皋陶为其辅佐。有一种说法认为,接替皋陶的人就是大业,而大业就是“嬴姓”的先祖。
传说里,颛顼的女儿叫做女修,她吞下了一枚玄鸟卵,然后诞下了大业。
大业的儿子就是伯益,伯益因为通晓鸟兽语言,辅佐舜帝,被舜帝赐姓为“嬴”,这也是秦赵两国的始祖。
伯益生二子,一名大廉,一名若木。大廉的氏为“鸟俗氏”。其中建立“秦嬴”这一脉的就是大廉的后裔“非子”,他和颛顼之间已经隔了最少十八代人之多。
所以,楚国祖先季连是颛顼五世孙,这比秦国要近得多。而楚人崇拜鸾鸟,自诩鸾鸟后裔,而秦人祖先也确实和玄鸟卵相关。
所以,项燕找到的,是两千多年前楚国先祖对秦国族人的优势,不得不说也是煞费苦心。
进入周代,楚国的地位虽然不高,但还是比秦人好一点的,这和两族成为大国的历程有关。
秦楚两国在周代的命运相似,但处境不同
秦国这一支的先人成为贵族是在商朝,伯益的后人不堪夏桀的残暴,投奔了商汤,后来帮助商汤灭夏。大廉的后裔为帝太戊驾车,且迎娶了帝太戊的女儿,嬴姓部族从此成为商朝贵族。
商纣王时期,恶来因为抵抗周武王被处死,其后人随着恶来之弟季胜一起生活,他们就是“秦嬴”的先祖。
季胜后人出了一个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平叛定国之功,受封赵地,这是“嬴姓赵氏”的由来。因为恶来的后裔是和季胜后人一同生活的,所以也称“嬴姓赵氏”。
恶来的后人中出了一个叫做“非子”的人,给周孝王养马有功,获封“秦”地,且被允许另行设立祠堂,这就是“秦嬴”的由来。
但是,这时候的秦国还不是诸侯,只是周的附庸国,地位等同家奴。它真正成为诸侯是在东周初始阶段,秦襄公因为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受封岐、丰之地,爵位得到了提升,名义上的领土面积也达到了诸侯的标准。
但实际上,秦国立国的这片土地早就被西戎占领了,它只是拥有名义上的主权,并没有实际控制权。后来的秦国土地是历代先祖和西戎作战夺来的,不乏有秦国首领和西戎作战时被杀死。
所以,因为秦国诸侯身份获得较晚,其祖上曾为马奴,所居之地也是和西戎杂居,文明程度不及中原,也被称为“戎秦”。
这就是为何秦国即使最初非常弱小,却也不被中原诸国接纳的原因。
楚国和秦国不同,它在周成王时期成为诸侯国,且早在文王时期就成为了其麾下势力。
但别的诸侯都是公、伯等爵位,楚国却仅仅只是“子爵”,这还是看在其祖先侍奉文王、武王的功劳上。各诸侯去周述职,开会的时候楚国连门都进不去,只能在门口看火,令其不至熄灭。
所以,楚国获封的地方和秦国类似,叫做“荆蛮”,即这里实际上不属于周朝的领土,需要楚国自己去拓展。
泰伯当年奔吴,使得吴地从蛮荒所在接受王化,终于成为华夏的一份子;而楚国所做的事情与此类似,都需要自己去感化蛮族。
楚国在最初非常弱小,甚至连祭祀用的供品都没有,还是趁夜去旁边鄀国偷了一头小牛才解决难题。
随着楚国的不断拓展,国力日渐强盛,它就不满足现状了,自称“蛮夷”,进“王”号,这时候是在周夷王时期。
到了周厉王时期,考虑到楚国还并不特别强大,为避免和周王室发生冲突,楚国又自己去掉了“王号”,再次臣服于周朝统治。
但公元前704年的时候,楚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国力膨胀,就向周王室讨要更多的爵位。周王室不给,它便自己称王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时期,其他诸侯国都是“侯”、“伯”、“公”的时候,楚国却称“楚王”。
楚国不服周王室之后,彻底放飞自我,惹了事就说“我蛮夷也”,凭恃着强大的国力,各诸侯国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中原诸国一面骂着“荆楚”的名号,将其和“荆地蛮夷”等同起来,剥夺其华夏的身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其强大。
对比来看,楚国的态度确实比秦人唯唯诺诺地想要融入中原更为让人振奋。秦国后来也想明白了,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让中原诸国正眼看待,这才开启了崛起之路。
所以,无论是两国先祖的出身,还是早期的经历,说实在的,楚国确实要比秦国高出一筹,这也难怪项燕有傲气。
为秦取得灭韩首功的“内史腾”,是《大秦赋》里韩国降臣宁腾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