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有网友晒出美国新闻评论网站Vox报道的数据,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里面清楚显示出我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造价都是超了日本。这一数据显然与基建强国给人的印象有所不同,那么,它是否有真实性呢?
- 我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显然光凭题主一张图,就会让人产生很多疑问:图中的造价是实时数据吗?如果不是的话,到底选取了哪一个时间段建设线路的样本?造价考虑汇率变化和通胀率了吗?
- 于是,我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特别去考据了图里的Source:Transit Costs Project,发现这确实是一个搜罗各种轨道交通建设成本数据进行统计的网站。其中每一条线都标注了开工和竣工年份、里程、成本、数据来源于媒体报道、规划公示、交易公示、维基百科等等、地下段比例,并且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计算了数据来源对应年份汇率下的真实成本(美元)、以及换算成2023年美元(通胀)的真实成本。
这里可以展示一下日本的情况,因为日本样本并不多,只统计了16条线路,开工年份从1988年到2022年。其中东京单轨羽田空港线延伸至东京站是一个并未进行的项目,说明数据来源真的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只是项目前期的估算。
日本16条轨道交通线的平均每公里真实成本,根据Transit Costs Project数据整理,表中可以看到日本这16条线的地下占比仅为42.6%,并且其中并非都是地铁,而是涵盖了各种轨道交通类型,包括:
- 1、地铁——东京大江户线、东京副都心线、福冈七隈线;
- 2、JR——羽田空港联络线、上野东京线、东海道本线(北梅田)、大阪东线;
- 3、私铁——阪神难波线、横滨港未来线、相铁-JR直通线、相铁-东急直通线、筑波快线;
- 4、单轨新交通——东京单轨、多摩单轨、百合鸥、大阪单轨。
这16条线考虑通胀后的平均每公里成本为2.675亿美元/km,和前面给出的图片(日本<2亿美元/km)其实并不相符。
于是,我又找到了VOX的原文出处:Why does it cost so much to build things in America?发现文章时间是2021年6月,也就是说,这张图引用的是Transit Costs Project网页在2021年之前搜罗的数据,显然在2021年之后数据又有更新,注意不一定是造了新线,也有可能只是搜集到了新的数据。那么更新后按照各国家排名是怎样的情况呢?
- 这张图里的日本就和2.675亿美元/公里对上了,并且日本超出了世界平均,也高于中国,但是低于巴基斯坦、秘鲁、越南、菲律宾、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而中国超过了2亿美元/公里,但依然低于印度。这时候是不是又要问“如何看待日本城市轨道交通的造价又超过了中国?”,或者“如何看待孟加拉城市轨道交通的造价超过法意德日韩?”
可见,这个网站的数据只能“仅供参考”:一方面数据来源过于多样,说不清楚是综合成本还是建设成本,也不知道是预算成本还是最终成本;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制式多样,地铁、铁路、单轨、新交通鱼龙混杂;同时样本选取、汇率和通胀率换算过程也存在太多变量。
再说回日本的情况,其实看到数据里的四种轨道交通类型,就能说明为什么日本轨道交通的成本“看起来没那么高”了:
- 1、纯正的地铁只有3条线,并且3条都不是全线(大江户线只是环状部分,副都心线是和有乐町线错开的部分,七隈线是最新延伸的2站区间),并且直线电机地铁本来造价就比一般地铁小;
- 2、JR线基本是在既有线基础上改造,除了羽田空港联络和北梅田是地下段,剩下大阪东线和上野东京线都是全高架的复线、复复线化;
- 3、私铁除了纯地下的横滨港未来线、相铁东急直通线和阪神难波线,剩下也以地面和高架为主;
- 4、单轨新交通的造价一般也要低于地铁。
但是即便算上了这些造价不高的玩意儿,依然能够高出中国,说明日本的成本当然也是真的不低。如果同样是按照中国的思路建设以地下为主的轨道交通,估计成本就到另一个维度了。
- 日本地下占比75%以上轨道交通线的平均每公里真实成本(根据Transit Costs Project数据整理),把样本中日本地下占比75%以上的线路单独拿出来,成本就来到了4.268亿美元/km,这样的话就是中国的2倍以上,或许这个数字才更具有参考价值。
再来看看国内真实数据,我先以上海为例。上海目前所有在建轨交项目成本如下:
- 市区线:19-23以及各条延伸线全部为地下线,隧道比例100%。这两条线都超过20亿一公里,但是它们都属于经过虹口后极端增加了拆迁的成本,如凉城路一座车站的造价就超过50亿。
我们看其他的市区线(包括22号线原崇明线),以下全部为地下线路:
- 我们可以看到,19+20号线的造价比12西+13西+13东+15南+17西+21+22+23的造价之和还多6亿。
市域线(除22)的情况如下:
- 这里注意,机联和嘉闵的地下化比例过高了,不然还能再降。这点已经在反思了:虽然造成其地下线过长的因素十分复杂,属无奈之举,但由此不仅造成工程投资增加,而且引出隧道防灾救援等技术难题,给防灾救援、消防等设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其经验教训值得反思。(引用市域(郊)铁路前期决策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曲海峰)
从机联嘉闵后续的线路大幅降低了地下线的长度比例,也可以看到一些反思的成果。后续新建市域铁路同样可以继续加大地上线路的比例。
另外再列一些铁路线路:
高铁基本上就是2-3亿一公里。那么其他城市呢?简单按照批复列一下大概这么个情况:
顺带一提,相当一部分线路的最终完成投资可能会低于工可/设计/批复数据。以下列出几个上海线路的审计结果:
- 9号线三期东延伸段(杨高中路-曹路):里程13.8公里,建设规划批复96亿(7亿/公里),最终审计实际完成投资86.03亿(6.2亿/公里)。
- 17号线:里程35.4公里,建设规划批复139亿(3.9亿/公里),最终审计实际完成投资126.69亿(3.6亿/公里)。
最后,我想说,其实这个造价对比没有太多现实意义,因为但凡对工程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资金价值在不同时间地点是不同的,是动态的,产生的效益也是有不确定性的。暂且抛开绝对问题,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造价就算是会高,其根本原因就只有两个:一是作为后续市政配套,二是地下化为主,此两者又互为因果关系。
- 当然,目前轨道交通在未来五年内注定不是朝阳行业,已经走过了巅峰爆发期,热潮褪去,随着全球经济大环境进入放缓阶段,造价问题已成为过去式,反而愈演愈烈的高铁新时代来临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