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喜欢本人的作品,欢迎点击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在三国史上,吴国有一段被《三国演义》一笔带过的故事,这就是孙权统治晚期的“二宫之争”。这是一场席卷东吴朝野的巨大政治风波,甚至对孙吴政权的后世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波结束前的闹剧

风波结束前的闹剧

公元250年,吴大帝孙权在宫中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骚动,没过一会儿,就有侍卫跑进来报告:“陛下,朱将军和屈尚书在宫外带了一大批将官在宫外泥头自缚,说是一定要您给个答复!”

孙权赶忙来到宫外的高台上,往下一看,底下黑压压一大片人跪在地上,双手被反绑着,脸上涂满了泥。为首的二人,正是骠骑将军朱据和尚书仆射屈晃。

“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又没犯罪,一个个在这里跪着,成何体统?”尽管孙权已经猜到这些人来这里的目的,还是假装吃惊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陛下,臣等本无罪,今日过后便是负罪之人了。但有些话,臣等必须冒死直言,若陛下愿意接纳,臣等也就虽死无憾了!”朱据背着手磕了一个响头。

“有话在朝堂上直说便可。你等搞成这样,是想败坏朕的名声吗?”孙权不耐烦地说。

“臣等不敢。”一旁的屈晃也磕了个头,“但如今太子无罪,陛下却将他幽禁。臣等担心陛下是想要废长立幼,故不惜泥头自缚,也希望陛下能给个说法。”

“朕的家事,汝等外人少管!”孙权已经有点动怒了,“太子之事,朕自有考虑。朕也知道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对此早已做出万全之策,卿等请回吧。”

“若陛下无废长立幼之意,何不放了太子?”朱据大着胆子质问道,“陛下还记得陆丞相的话吧?臣等不敢臆测陛下心中所想,但如今最好还是尽早释放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求陛下释放太子,以安天下之心!”跪在地上的文武百官一齐喊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朕意已决,用不着你们没事找事!”孙权听到他们居然还敢提陆逊,终于忍不住了,怒斥道,“侍卫何在?朱据屈晃带头闹事,各杖责一百!”

于是,在朱据和屈晃的一阵惨叫中,其余参与这次劝谏的大臣都先后离开了。

当天晚上,孙权找到了他的大女儿孙鲁班。

“大虎,看来你是对的。”孙权几乎是咬着牙说,“朕本以为鲁王党已经足够狠毒了,没想到太子党也差不多恶劣。看来这两人无论是谁即位,迟早都会弄得天下大乱。亮儿确实才是入主东宫的最佳人选!”

“小女可从来没有欺骗过父皇呀!”孙鲁班笑着说,“父皇现在已经知道那帮人有多毒了。如果父皇不更毒一点,又怎能压倒他们嚣张的气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了女儿的这番话,孙权没有再多说什么,到现在这个份上,他接下来的计划已经是图穷匕见了。

从那天开始,支持太子登基的大臣被贬的被贬,收押的收押,流放的流放,有的甚至因为直言相劝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而当孙权在立孙亮为太子时,他又赐死了鲁王孙霸,并对鲁王党的大臣发动了全面的“清洗”。到最后,孙亮登基之路的前方已是一片坦途,但朝堂上能干的大臣已经不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衡之主的功与过

制衡之主的功与过

“二宫之争”是孙权晚年执政公认的一大败笔,这位自从兄长手中接过江东地区大权开始就在各大势力之间如履薄冰般游走的制衡大师最终还是翻了车。这场没有硝烟的争斗最终几乎摧毁了孙权自己苦心经营起的一套完整的政府班子,使得孙吴从此皇权旁落,政坛上冲突不断,吴国政治从此笼罩在一片血腥的氛围中。

究其原因,只能说成也制衡,败也“制衡”。

从接管江东以来,孙权就面临着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例如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矛盾、曹操和刘备两大势力的矛盾以及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矛盾等。而他作为一名政治新人,必须得学会综合考量各方情况,平衡各方势力,将矛盾对自己的危害降到最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各种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孙权不仅顺利地处理好了这些矛盾,而且处理得相当完美。为了孙家的生存,他先重用主战派,在赤壁一战打响了自己的名声,积累了自己初期的政治资本,然后他便灵活地游走在曹刘两家之间,在看到刘备逐渐强得难以估量时又果断与曹魏结盟,将刘备打得一蹶不振,刘备去世后又抓紧时间重新与蜀汉势力结盟,北伐实力强劲的曹魏。这一套操作给孙吴赢得了不少的发展空间,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地盘,还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孙权自己的奋斗算得上是“从零开始”,他所做的努力不亚于父兄。只不过父兄的手段主要靠武,而他则更偏向于“文科生”。

然而,“二宫之争”将他多年的心血全部毁于一旦。

自从大儿子孙登死后,孙权就一直在三儿子孙和与四儿子孙霸之间犹豫摇摆。他也知道不应该废长立幼,却架不住孙霸自己能力强,势力也大。按照他自己以往的经验,他也想在这两个儿子之间搞搞“制衡”,平衡一下两边的实力,今天罢点这边的官,明天杀点那边的人。但他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最终还是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泥头自缚”的闹剧已经发生在这场风波的尾声了,这时的孙权终于变得果断起来,但已经为时太晚了。这一段时间的争斗已经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连他曾经最为信任的陆逊都成了他“制衡”的牺牲品。最后立的这个太子孙亮,各方面能力都比不上他的两个哥哥,而因为朝中已经没有多少能臣来平衡权力,最终孙亮就被牢牢地拿捏在了权臣诸葛恪的手中。尽管他后来想办法除掉了诸葛恪,最后的结果也只不过是换了个权臣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当今社会,也有不少的人像孙权一样,喜欢“骑墙”,热衷于搞各种平衡,却忽略了矛盾必须得到解决的本质问题。殊不知“制衡”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必须要充分了解各方情况,最终做出成熟正确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