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了解脑出血的五种高危人群,掌握预防与康复的关键,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究竟是哪五类人处于脑出血的高风险之中?又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在患病后实现良好康复呢?

一、脑出血的高危人群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长期血压升高会使脑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导致血管壁变薄、变脆弱。就像一个气球,当内部压力持续过高时,气球壁就容易破裂。而且高血压还会使脑部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小动脉瘤,这些动脉瘤在血压突然升高时,更容易破裂出血。

脑血管畸形者

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脑血管发育异常。正常的脑血管就像整齐排列的管道,而畸形的脑血管可能会出现血管迂曲、扩张或者有异常的交通支。这些畸形的血管壁通常比较薄弱,承受的压力极限较低。比如,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血管内压力异常增高,就像一条小河突然接入了汹涌的洪流,很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酗酒者

酒精对脑血管有直接的损害作用。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脑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失调。当脑血管持续处于收缩状态时,血管壁的压力增大,容易引起血管破裂。而且酒精还会影响血液中的成分,如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酗酒还可能引起血压波动,进一步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会发生一系列的退行性变化。脑血管壁会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和脆弱。就像老化的橡胶管,更容易出现破裂。而且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相互作用,使得脑出血的风险大大增加。

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

抗凝药物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如患有房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但是这些药物在发挥抗血栓作用的同时,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如果抗凝药物的剂量没有控制好,或者患者的身体对药物反应过于敏感,就可能导致脑出血。

二、脑出血的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出血的关键。患者需要定期测量血压,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压药物。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例如,减少盐的摄入。同时,要保持适量的运动,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增强心血管功能。

避免酗酒

要预防脑出血,应避免长期大量饮酒。适量饮酒可能对身体影响不大,但酗酒必须杜绝。可以通过培养其他兴趣爱好来代替饮酒,如读书、下棋等。如果已经有酗酒的习惯,应该逐渐减少饮酒量,必要时可以寻求家人和医生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期体检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头颅 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方法,早期发现脑血管畸形、微小动脉瘤等病变。同时,还要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的基础疾病。

合理使用抗凝药物

对于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同时,患者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情况,如有无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出血倾向,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三、脑出血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康复

在脑出血后的急性期,患者一般需要卧床休息。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例如,肢体摆放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可以将患者的瘫痪肢体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如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等。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以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为患者的下肢穿弹力袜,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恢复期康复

肢体康复:随着病情的稳定,患者进入恢复期,肢体康复训练是重点。可以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方法。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如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作业治疗则侧重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训练患者自己穿衣、进食等。

语言康复:如果脑出血患者出现语言障碍,需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对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可以从简单的发音开始训练,如让患者模仿发出 “啊、哦、鹅” 等声音。然后逐渐过渡到单字、词语、句子的训练。对于感觉性失语的患者,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刺激来帮助患者理解语言,如给患者看图片,同时说出图片的内容,让患者建立语言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心理康复:脑出血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患者可能会因为肢体残疾、语言障碍等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心理康复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法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