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荣伯华
我国现在各地的消防队都是官办的事业单位编制,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管理,也受地方政府领导,历史上一度曾是公安(武警)编制。
旧时没有官办的消防队,只有民间筹资自办的民间组织“救熄会”,老百姓口头上则叫“救火会”,不但城市有,农村也有,城市按地段设立,农村大的村一村一个救熄会,小的村几个村设立一个救熄会,这是一种民间的自救组织。清名桥附近隔河相望就有两个救熄会,南上塘(今南长街)的是坎宫救熄会,记忆中其编号好像是南十一救熄会,地址在镇塘弄口,南下塘的叫海宁救熄会,其编号为南三救熄会,地址在花园弄口。
大窑路地区方圆区区2.5平方公里,却有着两个救熄会,一个是伯渎桥堍的清安宫救熄会,其编号为南七救熄会,一个是前塘浜桥旁的乌浩宫救熄会,其编号为南五救熄会,两处救熄会仅相差六、七百米。大窑路地区为什么会有如此分布密度高的救熄会呢?因为大窑路地区到处堆有柴草燃料,还有窑里捣出的窑灰余烬,大窑路地区的民居又都在窑旁,房屋密度又高,极易引发火灾事故,所以大窑路地区历来对消防安全十分重视。
民间历来将消防设备叫作“水龙”,认为龙是主管水的,既能吸水也能喷水,是火的克星,所以往往把停放水龙的地方比喻为“龙宫”,冠名为某某宫。
解放前乃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农村救熄会的消防设备都是手揿式的木制水龙(木唧筒),两边各一个人此起彼伏的用力压水,由于没有吸水管,水源还必须不停地从附近河道用水桶挑来,然后注入木水龙,但由于木制水龙的泵水效率低,出来的水柱仅酒盅那么粗,木制水龙不但出水量小,而且水柱射程也不远,移动时还要肩挑人抬,有时一个村子失火,往往需要周边村子的水龙赶来帮助救火,由于当时农村都是乡间小路,即使城里有消防车也无法到达。
大约1954年左右, 有一天的傍晚,伯渎桥堍老宅东边乡下的农村失火了,黑烟滚滚直冲云霄,黑烟中闪动着火光,空气中还夹杂着些许烟焦味,好像火场离我家不远,于是我们几个大孩子兴奋地结伴跑去看救火了。看看火光好像离家很近,其实还是蛮远的,跑了20多分钟才到达失火的村子,只见有两只木水龙在射水救火,有十几人在用水桶来回挑水送水,但仍然压不住火势,这时我深切感受到课本上学来的“杯水车薪”这句成语的意境了。眼见着几间着火的房子的房樑已在燃烧,如果扑不灭,整条村巷将有可能被大火烧毁,指挥救火的水龙队员,使出了狠心的最后一招,指挥人把两边未燃着的房子各扒掉了一间,以隔绝火源,避免火势漫延。救火现场一片忙乱,充滿了救火人员和村民们的呐喊声。大火扑灭时,呐喊声变成了哭喊声,村子上着火房主以及被扒房子的房主席地坐在场上撕心裂肺地哭泣着…。
解放前,无锡城里大部分救熄会配备的都是手揿式机械活塞泵消防车,这些手揿式机械活塞泵消防车与农村的木水龙已不可同日而语了,首先,它有铁质轮子,可拖动,其次它有吸水管,直接可从河道或池溏吸水提供水源,它的出水量和射程也比木水龙强,由于这些消防车早期都是舶来品,因此老百姓把它称作“洋龙”;当时,市里也有少数经济实力雄厚的救熄会,他们已配备现代形式的消防车了,这些消防车大都是用美式吉普漆成红色后改装的;当大部分救熄会的消防水龙尚处于手揿式机械活塞泵阶段时,大窑路伯渎桥堍的清安宫救熄会就是现代的新式消防车了,以汽油机为动力,驱动高压消防水泵,使用现代帆布水龙带,可射高20多米。伯渎桥堍的清安宫救熄会是南门地区规模最大的救熄会,就在窑业公所附近,正对伯渎桥,四层楼高,底层水门汀铺地,停放红色消防车,顶层为露台,既可晾晒经使用受潮的帆布水龙带,又是瞭望露台,可俯视整个大窑路地区,哪里有火情,一目了然。可惜这大窑路上的一景,这座颇具规模的清安宫救熄会在1959年伯渎港拓宽时拆掉了。
清安宫救熄会的消防队员全部是业余的,有业余消防员七、八人,一有火情,紧锣密鼓般敲响小锣,业余消防员听到锣声,立即扔掉手里活至救熄会集合,消防车立即出车,由于大窑路地区道路狭窄,因此清安宫救熄会的消防车不是汽车,而是橡胶轮胎的拖挂车,靠人力快速奔跑边推边拖。消防员虽然都是业余的,但消防车有懂技术的根祥师傅定期拆机用汽油清洗保养。我们孩子好奇性强,每次消防车拆机保养时,都会静静地站在旁边看完全过程。
每隔一段时间,消防车就要进行演习活动,以确保随时可以出车上水,我们老百姓称之为“校洋龙”,“校洋龙”是我们孩子们盼望的日子,消息灵通的孩子往往会奔走相告,某某天要校洋龙了,不要错过观看的机会。
每次演习都会把消防车拖到伯渎港旁边,汽油发动机开动,消防车泵水,射出高高的水柱。“校洋龙”,是我们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不光小孩喜欢观看,大人也喜欢观看,伯渎港两岸挤满了大人小孩,消防车的水柱往东射向伯渎港的上空,这时东面天空上,由于水气飞溅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引来了观看人群的阵阵欢呼声,这是大家最欢乐的时刻。每次“校洋龙”约持续半个多小时。记得有次“校洋龙”曾出过一次小事故,那是水枪一个不小心歪着射向了人群,高压水柱把我一个姓蔡的同学的眼睛射出血来了,大家都担心把眼睛射瞎了,所幸后来未有后遗症。
现在的消防车出车都是“呜啦呜啦”的警报声。旧时的消防车出车 是敲小锣的,随车专门有一人负责毃小锣,出车奔赴火场时是敲的紧锣,人们一听到密集的镗镗镗紧锣声,就心头一紧,哪里失火了?赶紧躲闪路边让“救火洋龙”快速顺利通过。每当救火结束,“救火洋龙”回救熄会时,敲的是“镗、镗镋”的有节奏的散锣,人们每听到这种锣声,就会心头一松,火災扑灭了,“班师回朝”了。
由于大窑路地区对消防工作的重视,也由于那些业余消防队员的敬业,以及窑主对消防工作的财力支持,因此,虽然大窑路地区是火警易发地区,但几乎没发生过什么较大的火灾事故。
作者简介
荣伯华,1942年出生于无锡市荣巷,1943年定居无锡市大窑路伯渎港畔。一汽无锡柴油机厂政工干部退休,担任政工干部前曾从事长度计量技术工作多年,业余爱好学习中医学和文史随笔写作。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