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中国商务部消息,欧委会公布了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终裁结果。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作出了回应。其表示,已经注意到欧方所发布的公告。中方曾多次表明,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的反补贴调查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不遵循规则之处,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公平竞争”为幌子,行“不公平竞争”之事的保护主义手段。中方并不认可、也不会接受该裁决结果,而且已经就此事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起了诉讼。中方会持续运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坚定地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省工信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宋婷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盟加征反补贴税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迫使我国企业到欧盟国家建厂,从而将产业链、核心技术以及关键原材料都锁定在欧盟内部。
上汽集团近期于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针对欧盟委员会的终裁认定,上汽集团深感遗憾,并且打算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向欧盟法院提起诉讼,以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表示:“当前,上汽集团正在实施一系列举措,用以提升自身对欧洲贸易壁垒的适应能力,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欧洲市场推出搭载各类动力系统的全新车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与消费市场,当前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并开展全球化布局。欧盟方面则在加速本土的电气化进程,力求维护自身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方面的矛盾与摩擦被此次纠纷凸显出来。这一争端如果不断升级,很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会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造成影响,同时也会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
在国际形势复杂且多变的情况下,中国一直秉持着以对话、协商来解决问题的态度。中国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行径。
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近日有消息称,据北晚在线报道,法国贸易部副部长索菲·普里马斯打算在近期访问中国,届时会和中国商务部长进行会谈。此次会谈主要是讨论中国对白兰地进口征收关税的决定,以及针对乳制品和猪肉行业开展新调查的相关问题。法国《快报》报道,法国著名干邑白兰地生产商近期表示:“失去中国市场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欧盟已决定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然而在欧洲,与中国合作实现共赢仍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据报道,在欧盟企业对华投资里,汽车制造商的对华投资大约占据了一半的份额。
近日,据红星新闻报道,匈牙利投资促进局负责人约·伊什特万在社交媒体发文指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会让消费者“损失最大”。在帖文中,约·伊什特万援引德国各大汽车巨头反对加税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关税不但无法保护欧洲汽车业的利益,还会对全球竞争形成阻碍,并且损害物流网络。
约·伊什特万指出,欧盟不应实施保护主义举措,而是要确立强有力的产业政策以推动创新,加快欧洲大陆可持续电动汽车生态体系的发展。欧洲汽车工业的前景在于创新与协作,而非关税手段。
据《现代物流报》消息,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就已多次表态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而就在近日,朔尔茨在巴登 - 符腾堡州库彭海姆市参加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首座电池回收工厂落成典礼时,又一次表明了他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立场。朔尔茨指出,这种加征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只会对德国自身造成损害。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品牌在其追踪的16个欧盟国家的电动汽车注册量下降了36%。有机构就此认为,欧盟反补贴法案将会推迟国产车企出海战略的实施进程。
我国商务部在此前就已透露,正在研究诸如提高进口大排量燃油车关税这样的措施,关税税率有可能从12%提高到25%。说实话,当时释放出这一信号,或许就是为了告知欧盟,他们所做的决定不仅会对中国车企产生影响,而且也会波及自身,甚至会给欧洲企业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
在欧洲车企当中,德国企业或许是最为倒霉的。去年,德国对中国大排气量车辆的出口额达到了12亿美元,在相关出口额中占据很大比例。正因如此,在之前的磋商环节里,德国始终在劝说欧盟改变已作出的决定,并且在投票的时候,通过弃权或者投反对票的方式来表明自身的态度。
中国在面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攻击后,迅速做出了回应并展开反击。中国针对欧盟的白兰地、乳制品、猪肉产品以及化工产品等实施了反制措施。这一系列的反制动作,一方面彰显出中国捍卫国内企业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是对欧盟明确地发出警告:在贸易争端面前,中国绝不可能退让半步。
欧盟的加税举措以及中国有力的强硬反击,又一次彰显出中欧贸易关系的脆弱之处。在未来,双方是否能够通过谈判桌的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从而防止贸易战进一步加剧,这对双方的智慧与耐心而言,无疑是极为严峻的考验。
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竞争与挑战并存的当下,欧盟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出炉,中方作出了强硬回应。这一回应无疑让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未来有了更多不确定性。在此情形下,各国更应秉持理性态度,探寻合作共赢之道。
或许,未来的电动汽车市场并非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的竞争,而是一个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唯有那些具备适应变化能力并且能够抓住机遇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在这场电动汽车领域的风暴之中,到底哪一方能够最终胜出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