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消息,前段时间,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表明,在2024年8月时,美国国债的前三大海外债主,即日本、中国和英国,其持债量出现分化情况:中国减持美债,而日本和英国则增持美债。美国财政部2024年8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8月日本增持了135亿美元美国国债,其持仓规模达到11292亿美元,依旧是美国最大的债主。8月中国减持了19亿美元美国国债,减持后持仓量为7746亿美元,这是自今年6月二次增持之后连续第二个月减持。
中国8月持仓环比又减少了19亿美元,数额看似不大,可释放的信号却十分明确。要知道,近期在8个月里有6个月中国都在减持美债。这给美国带来的压力和打击相当大。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减持尽管数额少,但与以往不同。此次减持名单中的前十大债主里,只有中国和加拿大在减持,像日本、英国等其他国家都是增持状态。可以说,只有中国一直在“逆行”减持。
中国减持美国国债这一行为,显然触动了美国那根敏感的神经。10月17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一个活动上向中方表达了不满情绪,宣称中国未能解决美国的担忧,并且表示美国不会给予中国任何奖励。实际上,耶伦的这番言论是在指责中国没有按照美国的期望继续购买美债,还妄图通过施压让中国在经贸问题上做出妥协和让步。颇为有趣的是,就在耶伦发表这些言论的同一天,美国财政部以所谓“涉嫌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技术”为借口,宣布对三家中国公司和一名中国人进行制裁。
在这背后,实际上隐藏着美国深层次的焦虑情绪。其一,美国国内的政治正日趋分裂,经济增长缺乏动力,通货膨胀长时间处于高位,社会矛盾也愈发尖锐。美国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进而凝聚民众之心,就有必要找寻外部的“敌人”,而中国无疑就成了其最为顺手的大替罪羊。其二,中国的崛起进程不可阻挡,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都在持续提升,这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形成了挑战。于是,美国将中国视作战略竞争对手,企图采用各种手段来遏制中国发展,从而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
不久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称,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使该区间降至4.75%至5.00%这一水平。这是美联储自2020年3月起的首次降息,同时也意味着其货币政策从紧缩周期迈向宽松周期。当日,美联储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告结束。美联储的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会议结束后发布声明称,该委员会对通货膨胀率朝着2%的目标可持续地发展有了“更强的信心”,并且认为在实现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这两大目标方面,风险大体处于平衡状态。
早在几个月前,市场就预期美联储会降息。基于这样的预期,美债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已经开始攀升,玩美债基金的朋友对此应该深有体会,毕竟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他们终于熬过了亏钱的艰难时期,基金净值开始上扬。而在今年9月,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这使得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只要美国在未来继续降息,各国就会持续增持美债,从而获取美债价格上涨带来的红利。从美联储披露的文件来看,其在2025年和2026年将持续降息,所以未来美债的净买入额会不断增加。
近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24年10月年会期间,中美金融工作组于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六次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与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奈曼共同主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还有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部门都参加了会议。双方针对两国的宏观经济金融状况、货币金融政策、金融稳定与监管、资本市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以及其他双方所关注的金融政策问题,展开了专业、务实、坦诚且具有建设性的交流沟通。
受此次会议影响,大金融板块的市场表现迅速回暖。众多投资者纷纷涌入市场,促使板块内多只个股上涨。特别在尾盘时段,涨停潮的出现极大地振奋了市场。成交量的增长表明市场活跃度在提升,这无疑为未来投资增添了信心。市场的这种反应并非偶然现象。政策的变动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随着中美双方在金融政策方面深入交流,市场对未来的预期趋于乐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对政策的敏感度愈发明显,而政策的明朗化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信心。
中美于经济、金融这两个领域频繁开展接触,这对中美经济关系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从中方所发布的新闻通稿来观察,在措辞方面并未出现诸如双方同意或者双方一致决定之类的表述。并且,中方提及的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问题,美方也尚未做出修正。这或许表明中美两场谈判均以失败告终,双方在经济领域仍然存在若干分歧,在当下暂时难以达成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意味着中方并未给予拜登政府其想要的东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