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地处江淮分水岭,是中国能源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1月5日,“2024网聚美好安徽”采访团来到这里,领略穿越千年的楚风汉韵,看到当上“甩手掌柜”的致富“新农人”,体验“看见未来”的近眼显示科技,过去与现在时空交汇绽放新的活力,科技与创新激情碰撞催生未来的畅想,立足文化深厚沃土,推进传统产业变革,布局未来新兴产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淮南正奋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过去:楚韵耀千年
“营造工艺非常高,文物非常精彩,令人叹为观止!”在淮南市武王墩墓考古项目现场,记者们感叹连连。据悉,武王墩墓代表了当时楚国所处的整体的社会状况,是第一手资料。
武王墩墓是安徽省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墓园占地2100余亩。在这里发现的青铜圆鼎为东周最大,还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精美漆木器、青铜器等文物。
武王墩墓是迄今为止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在这里,跨越千年的楚文化“上新”,今人正在用科技力量还原历史场景,让参观者一眼越千年,一睹先民风采。
据了解,为做好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与出土文物保护工作,淮南市于2020年3月开展了武王墩墓发掘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了武王墩墓发掘现场保护实验室、标本室等建筑用房和配套设施,并编制了《武王墩保护管理规划》《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规划面积5600余亩。
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启动,预计将于2029年建设完成,届时这座瑰丽的历史文化宝库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工作人员在介绍“大托管”模式
现在:致富“新农人”
深秋时节走进安徽淮南,沿途稻田连片,稻穗颗粒饱满,又是一个金秋丰收季。自服务老百姓农田管理的“数字管家”上线以来,淮南市在全国首创的农业生产“大托管”就受到广泛关注。
据介绍,“大托管”意味着农民将农业生产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托管给社会化服务组织,由其提供专业化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农民“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和“年轻人不愿种地导致土地抛荒”的难题。
在这一模式下,农民将耕地“委托”给村集体,村集体将耕地集中“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生产经营,农业服务公司和农技部门“跟进”技术服务,银行“跟进”及金融贷款服务,保险公司给予收入保险“托底”。
2019年,店集村小农户将500亩土地“委托”给村集体,每亩每年有500元保底收益。“加上每亩140元的粮补、55元的水电费补贴,一亩地有将近700元收入,高于农民自己种地。”店集村党总支书记朱振标给村民算了一笔账。
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淮南市“大托管”改革成效显著。“大托管”集中了农户耕地,消除了“冬闲田”,有效解决了过去秋冬季节大面积撂荒抛荒的问题。同时,实行机械化智能化科学种植,实现了耕地增产、粮食增收。
据统计,2023年,“大托管”带动托管村村集体增收20501.5万元、村均增收31.3万元,实现农民增收6.4亿元、亩均增收220.7元、户均增收3200元。
记者在体验近眼显示设备
未来:布局新产业
“现在的屏幕主要是二维显示,未来如何实现三维显示?头显是一个重要选择。”在淮南高新区,安徽芯视佳半导体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企业以生产高分辨率、高对比度、超轻薄、低功耗、高可靠的硅基OLED微显示器件为主,这是一条处在新型显示产业近眼显示领域的新赛道,成品广泛应用于VR/AR、电子取景器、微型投影仪等领域。
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曹绪文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在硅基OLED微显示器件领域的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公司的柔性屏板块已实现量产供货,近眼显示领域相关产能也在不断加码。曹绪文认为,淮南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认可度高,政策支持力度大,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完备,有聚集效应,是布局未来产业的一片投资热土。
据悉,该企业所在的淮南高新区地处新型显示产业配套半径150公里范围内,尽享周边城市新型显示产业链辐射。近年来,该区深耕新型显示产业,量身打造了47万平方米“淮南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园”。
该园区以合淮产业走廊、合肥都市圈为窗口,聚焦区域内产业链短缺环节,积极引入注塑、冲压、模组、整机制造等上下游企业,与合芜蚌滁等地产业实现配套发展、错位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智慧显示终端整机制造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的链式发展格局。
目前,淮南高新区已入驻新型显示类企业28家,其中25家已纳入规上工业企业,形成整机、模组、上下游零配件等产业链体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