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子同袍

罗明//巴蜀武术传人穿什么?

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资料显示:明朝万历年间,四川有户籍人口310万,总人口估算为900万。到了清朝初期,四川统计的人丁为16万,不过估算人口大约是250万。这意味着明清之交的四川人口大约减少了650万。

《什邡县志》:“人民稀少,景物荒凉。”

《隆昌县志》:“居民之烟火似辰星。”

其后清政府采取“招民入垦”的政策,人口不断攀升,《中国移民史略》记载:“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人口达到了3900万余人。”

诚然,我们大家往上一查,祖辈绝大多数是明末之后的移民,“湖广填四川”。这也成为很多巴蜀武术门派向上追溯的门槛。

这也是很多门派坚不称为“峨眉派”的症结所在。

也就是这一时期,造就了巴蜀武术门派的百花齐放,各种门派、拳种异军突起。从史料中可以见到这这种场面,乾隆八年(1743年 ),四川巡抚纪山奏称:“川省数年来 有湖广、江西、陕西、广东等省外来无业之人,学习拳棒,并能符水架刑,勾引本省不肖奸棍, 三五成群,身佩凶刀,肆行乡镇,号曰啯噜子”。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

一、外省人有学拳棒的习俗。

二、本省人跟着外省人学习。

啯噜子就是哥老会的前身,哥老会又是袍哥的前身。

《民国重修大足县志·仇教记》记载,1886 年、1887 年“余栋臣、余翠屏、余海坪、唐翠屏、李昌儒、李王亭者,哥老会魁桀也”。

部份学者,把清代四川兴起的武术门派的功劳归功于袍哥的兴起,也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健为县志》记载:“其术,于所供关圣前设一碗水,陈列各种器械......关圣的青龙刀、悟空之金骨棒、张飞之恒候鞭......将手拉作开弓势......。”

袍哥在后来的发展表现出应用有的担当,

保路运动,有袍哥。

辛亥革命,有袍哥。

出川抗战,有袍哥。

“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撇开袍哥狭义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哥们义气,袍哥在大义面前,还是义无返顾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阵列中。

国家与人民需要,袍哥岂能袖手旁观,更不能走到对立面,成为民族的汉奸,国家的罪人。

袍泽之谊就是史弟之情,“袍哥”的含义不言自明。

《诗经·秦风·无衣》中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意思是说,怎么说没有衣服?我们同穿一件战袍。天子要出兵征伐,磨好我的戈和矛,和你同伴出征打敌人。

是不是感觉很高、大、上?不过我们老百姓的顺口溜更是朗朗上口:

“你穿红我穿红,我俩衣服一样同。

你穿黑我穿黑,我俩衣服一样色。”

对襟子,敞口大翻袖,找腰裤三把半,就是袍哥的特征。格式的,博士帽儿是标配。

时代久远,很多人记忆中,袍哥就是巴蜀的代表文化。

巴蜀就是袍哥,

袍哥就是巴蜀。

就像,

少林派,穿僧服。

武当派,穿道袍。

形象鲜明,简单明了。

就连,

太极拳,都是专用的太极服。

品牌CI,太深入人心了。你说我们巴蜀武术人,能去穿僧服?穿道袍?去穿太极服?

可能有人说,那穿现代的运动服。行不行呢?显然不行。

巴蜀各武术门派在共同构建“峨眉武术”这一形象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袍哥的对襟子,翻口袖作为文化标志。作为开县武术文化的四维拳派,就一直将这一文化要素体现在服饰特色上。

随着“峨眉武术”的专用服装CI的建立和不断发展,扩大影响力,也影响到国内的其它门派。首当其冲的就是太极服,太极服在受到影响后也推出了敞口大翻袖的款式,深受爱好者的喜欢。其它门派的传人,也喜欢这种袍哥款式。更有甚者,平时就当休闲服穿,他们说:“穿起舒服,洒脱。”

是啊,

“舍小义,遵纪守法舒服。

求大义,拥党爱国洒脱。”

摘自重庆开州罗明《开州传统武术研究》,转载请注明。

参考文献

1、《袍哥探秘》

2、《对清季四川社会变迁与袍哥滋认的认识》

3、《论历史移民对巴蜀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4、《巴渝武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袍哥服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袍哥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