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都会用到的工具。PPT其实是关于认知的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因为它是文字、图像和讲话的结合。它们之间是三角关系。
我们经常边读边听,比如带一本书去嘈杂的地方看,或者看剧的时候用手机回消息,我们都很习惯这么做。一边读PPT上的文字一边听解说也属于这种情况。这个时候,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大脑里的听皮质被激活了,可以理解,听皮质管听觉。我们在读文字的时候,的确,随着文字映入眼帘,视皮质被激活了,但是几乎在同时,听皮质也默默地亮了起来。也就是说,在你阅读的时候,其实脑海里也是有声音的。你回想是不是这样?我们有时候在网上看谁引用了一句某个经典电视剧里的经典台词,会有人评论“你的文字怎么是有声音的”,事实是,进入眼睛的文字一直是有声音的。
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个时候,你的听皮质同时遇到了两段不同的信息——一个是直接听到的声音,一个是阅读文字时你脑子里的声音,但它只能一次处理一个。所以,阅读和聆听是不可能同时进行的,我们都是专心读一会儿,再专心听一会儿。
在休闲娱乐的时候,是不是真能同时读和听,这点不重要。但在有效信息更密集、对理解程度要求更高,比如做演示的时候,如果在PPT上放大段文字,同时还要口头讲解,就会让听众听也听不好,读也读不全。正确的做法是挑重点,放关键词、关键句,每张PPT上不要超过7个。
那么,什么是只需要视皮质处理的呢?那就是图像。图像和声音不会互相干扰,所以PPT上的图片不会影响讲解。实际上,图片还会增进听众的理解。有研究表明,图文结合比只有图或者文字能让听众的记忆力提升20%,还会提高听众的参与度、接受度和喜爱度。
如果我们是听讲的一方,需要做笔记,笔记也是一种文字,是不是也会干扰声音?答案在于笔记的类型。如果像速记员那样上面说什么底下就写什么,你可以试一试,结果是,不管记多少都不过脑,很快就忘了。另一种笔记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关键内容,归类,写清楚各部分的结构和关系,可能还会加入一些方便理解的图形符号。这种情况下你免不了要动脑思考,会干扰到听觉,但记忆效果会更好。换句话说,你原封不动接收的信息少了,但你掌握的信息更扎实了。所以,笔记的类型是要根据记录目的来定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