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注意力,就要重视多任务处理,也就是一心多用的情况。我们活在世界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大脑都在受到来自各个方向各个渠道的无数信息的轰炸。我们的认知是承受不了这么多信息的,所以必须有一个筛选器来把注意力投放到特定的地方。这个筛选器就好像老式游戏机,我们往里面插一个卡带,就启动了一个游戏,开始遵循它的规则。比如,你决定听播客,插入了听播客这个卡带,那么规则就是,你会注意从手机上传来、敲击你耳膜的声音信息。其他的比如手机本身的触感、窗外的鸟叫、旁边人身上的汗味,都会成为次要信息,暂时被屏蔽。
这里的关键是,一次只能插一个卡带。所以和前面说过的边读边听一样,一心多用在理论上也是不存在的。你觉得自己可以一边写报告一边和朋友聊天,其实你只是在飞快地切换任务而已。有时候切换多了,看似切换速度变快了,熟能生巧了,但这只不过是因为大脑对切换这两种特定任务产生了惯性,不代表你切换其他任务也能这么快。有研究表明,经常在多个任务间来回切换的人,比习惯一次专心做一件事的人表现更差。
这时候有人问了,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一边洗澡一边唱歌算不算一心多用?这种情况每天都在大量发生。但你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这种时候有一项任务已经自动化了,可以无意识完成。比如走路、洗澡。那么如果是一边在进行一项已经自动化的任务,一边进行一项需要思考的任务,就不算是一心二用。但你也很容易把自动化的那件事做过火,比如跟电话那头聊得起劲就走过头了还得折回来,或者唱着唱着想不起来有没有抹过洗面奶。所以,你还是做不到真正的一心二用。
演讲的时候也要注意,别让你的听众分心,比如一开始就拿出一道思考题,但是不给答案,打算讲完再回来解释。这样看似引起大家兴趣,吸引大家注意力了,但产生的一个副作用是,你都开始输出你的重要信息了,他们还在思考一开始给的题。要避免人为制造一心多用、影响理解的情况。
和学习息息相关的就是“记忆”。记忆是一个分三步的过程。第一步是编码,要把信息编码后输入大脑。第二步是存储,输入大脑的信息要经过筛选,有用的才会留下来。比如,你在超市里购物时会看保质期,但如果你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那么在走出超市以后你肯定记不住每件商品的过期时间。第三步叫调取,就是从大脑中调出存储的信息。
一般我们更关注前两步,总觉得编码次数越多记忆越牢固。确实,背一个单词10遍肯定比1遍效果好。但为什么很多只发生了一次的事却比背了10遍的单词更让我们终生难忘呢?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假如你的每段记忆都是森林里的一个小窝棚。你每次想去这里,都需要在茂密的森林里砍出一条路来。你越常走这条路,路就越宽,也越不容易长上草。你调取记忆的次数足够多,你的记忆之路就会成为直通小窝棚的大道,不再有任何树枝挡你的路。
有些大爆的影视剧,哪怕你只看过一遍,但每次在网上讨论剧情,看到热搜和玩梗,回忆经典场景时,你都在做调取,调取又会让记忆变得更深刻,在未来更容易被调取,所以你印象特别深。相反,就算你背了某个单词100遍,如果你从来不去回想、默写、使用它,你砍了100次的小缺口很快就会长上草。
所以调取才是形成深刻、持久、易调取的记忆的关键。在调取回忆的时候,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一个本该熟悉的词,却怎么也想不来,或者想不起精确叫法。这种现象叫“舌尖效应”。怎么解决呢?首先,把你关于这个词的一切联想都写下来,比如有几个字、发音类似什么、给你哪些感觉。然后,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这个词很有可能在几分钟以后突然跳出来。想起来以后,就把这个词写在刚才的一堆联想旁边,把它重新加入你的联想网络,让它以后更容易被调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