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转行到外贸行业来的。因为大学学的是别的专业,刚踏入外贸圈的时候,我对这个行业可谓是知之甚少。

为了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我没少牺牲周末时间看书、学习。

但毕竟比别的同事缺少专业知识,我成长的速度很慢。

每次同事接客户,我都厚着脸皮请缨陪同,帮助同事准备谈判资料,或者是在接待过程中活跃气氛。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不少接待、谈判的经验。

但要说直接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的,还是一次跟竞争对手抢客户时,从她那里学来的一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次,我和同事负责接待两名巴基斯坦的客户,对方的需求是十样设备,如果能谈下来的话,利润也还算可观。因此,我和同事都充满了干劲。

但是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竞争对手的电话就打过来了,问客户对他们报价的意向,客户表示正在跟我们谈判,稍后再回复他。

不久之后,他们的电话又打来了,问客户跟我们谈完之后,是否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工厂参观。客户表示,下午已经有了安排。

等到中午的时候,他们又打来电话邀请客户共进晚餐。客户表示,已经答应跟我们一起吃晚饭,就拒绝了他们。

谈完之后,我们就带着客户去餐厅了。没想到就餐时,他们的电话又来了,问客户在哪里吃饭,能不能吃完饭之后跟他们见一面?

客户告知了地址,我们吃完饭之后,就看到他们的商务车已经等在了餐厅门口。客户见他们如此执着,而且跟我们谈得差不多了,就坐上他们的车走了。

我跟同事都惊呆了,这是第一次,这么直观地被竞争对手从手里抢走客户。

因为之前我们接待客户都是按照客户的行程安排,比如几家工厂轮流谈判、看厂,也遇到过在沟通过程中竞争对手打电话过来的,但是这样“纠缠”的还是第一次见,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下午回到办公室,我们把这个奇葩经历讲给了同事听,大家都觉得那家竞争对手真的是“不要脸”。

但不幸的是,最终那个客户真的被竞争对手抢走了。

尽管客户也给了我们两样设备,但是都是他订单里最小的设备,其余的都给了那家公司,我们输得很彻底。

当然,那家工厂的资质也不差,但是复盘下来,我总觉得如果没有他们这种“不要脸”的精神,也未必能拿下客户。

再深想一步,如果一个工厂资质尚可,业务员对待每一个客户又都是如此的锲而不舍,那他们成功拿下订单的概率,真的比那些不努力争取的人大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曾经说过:顾客是最好的老师,同行是最好的榜样。

我决定要学习同行这种“不要脸”的精神,但是我的“不要脸”不是死缠烂打,而是放下面子,去搏每一个订单。

掌握了“不要脸”的底层逻辑后,我遇到了一个菲律宾的“老油条”。之所以称他为“老油条”,是因为他已经将近60岁的年纪,做我们这行快30年,而且他每年都要来中国几次,我们这边的大部分的工厂他甚至比我还清楚。

我一开始就知道,以我的能力想拿下这个客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很乐意拿他作为我“不要脸”计划的实施对象。

如我所料,报价给他之后,他就消失了,我按照跟进的“套路”一次次地联系,他就是不回复。

于是,我就换了个思路,工作日的每天早上,都给他微信发一个“good day”,再配上一张元气满满的早安问候图。就这样,我足足坚持了快1个月,他一个字都没有回我。

我一度以为他是不是根本不用微信,亦或是他已经不用这个账号了。没想到某天早上,他回了我一个“good morning”。

鱼儿终于咬钩了。

我赶紧回复他,但没有进行任何推销,只是跟他聊了几句家常。一阵寒暄之后,他主动问我是哪家工厂,让我讲出优势,这些都是基本功了,我趁热打铁地发送了我们的资料和案例。

然后他拿着其中一张照片问我,这个设备是不是我们做的?我看了一眼,那款设备我们不生产,是在同行工厂拍的照片。

考虑到客户是个“老油条”,我就实话实说了,并列举了我们擅长的设备,还发了一些我们客户的案例和反馈,没想到客户反而赞赏了我的真诚。

他说他早就去过那家工厂,图片上的一处黄色办公楼,他一眼就认出来了,如果我说那是我们的设备,他就知道我在撒谎,而且他觉得那家工厂的质量很一般。

我心里一惊,还好说了实话。经此一事,也算是和他建立了信任。我也继续贯彻“不要脸”精神,对他保持一定频率的“骚扰”。

后面他再来中国考察工厂的时候,联系了我,也给我下了几个订单。

最后我们成了朋友,我还会偶尔请教他关于设备的问题,甚至有难缠的客户,我会问他该怎么跟客户谈,他闲的时候也乐意给我出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