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两个实用的心理调节小方法,适用于在职场中容易敏感内耗的朋友,也是在通过厘清“弹性我”“隐性我”“混沌我”来帮你更好地守护“核心我”的精神铠甲。

第一个方法叫51%法则,就是通过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积极注意力偏好,来延展弹性,构建我们的弹性能力。意思就是,一件事情,不要等想到万无一失了再出发,而是只要想明白一半以上,并有超过一半的可能性做成,就直接去做。因为剩下的部分对于成事来说,基本是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很容易越想越内耗、虚空索敌,自己吓退了自己,错失了做事情的最佳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如果我们一直拧巴纠结,这件事会不会很难啊?失败了会不会被人嘲笑啊?这里面是不是有很多内幕需要走关系啊?就很可能在冗思中与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资源——机会失之交臂了。

第二个方法是大数据看人。比如你因为工作中的某个错误被领导批评或者被同事阴阳了。其实问题不算大,但你却一直反复回味着领导批评你时说的话和态度,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生气,总觉得,第一,他凭什么这么说我?第二,这事的影响是不是不止表面上这些?说不定领导已经在脑内盖章说我不行了,以后会戴着有色眼镜看我。再接着想,你可能会觉得同事也都知道你被批评了,要是他们凑在一起说点儿小话,你就觉得是不是在背后八卦自己。这些想法体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是一次错误就能给职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贴上标签就摘不下来了。相较于那些拥有超绝钝感力的朋友,这类拥有敏感思维模式的朋友,就很容易让自己的核心我和隐性我交织在一起,隐藏在心中的小自卑、小心思就开始作祟,混在核心我中,就看不到核心我的交互,事情一旦发生,面临的境遇就好像是无解的,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是怨气横生的状态。那这个逻辑应该如何构建呢?这就要说到我要推荐给你的这个心理调节方法了:大数据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人在别人心里的印象,包括我们怎么看别人,都是一种大数据,是整合过往多次交集的算法,是一种弹性的理解,而不是某一件事情决定的,除非这件事情惊天动地,那么一般我们也不会碰到了。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因为某一件事情被批评了,就疯狂扩大这件事的影响。你想,领导活到这么大了,他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人都会犯错误。你犯一次两次错误,虽然领导内心会不高兴,但这也没有什么,还有其他N件事情去共同构成他对你的印象。更何况我们人和人之间是在遇到棘手的事情、在一次次摩擦中变得更了解和亲近彼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庸我”引领下的“核心我”“弹性我”“隐性我”“混沌我”这四个帮助我们作战的团队成员。“中庸我”会引领这四个成员各显其能,帮助我们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自如地屈伸,因时因地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理想方案。找到自己、做自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思维模式和底层逻辑,还要具备充足的弹性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