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大家聊过的一个话题——淡化职级。

若非要让笔者从互联网这些大厂中挑选出最忽略职级这事的,笔者认为那除了拼多多,就是字节跳动了。字节自诞生起就号称不提倡阶级概念,所以内部职级严格保密,同事之间互称同学,一系列操作把弱化职级贯彻得很彻底。

今天,字节文化官方再次发布文章,详细阐述了公司的一系列文化措施,特别是关于同事间如何称呼、员工编号的使用以及职级信息的处理方式等方面。

至于为何会采取这样的做法?这些文化措施的初衷究竟何在?

先来听听字节官方的Q&A。

Q:

天啊!下个项目要跟仰慕已久的技术大佬合作,我要怎么跟 ta 打招呼能显得清新脱俗?叫老师?

A:

没有“老师”,请称呼 ta“同学”或者直呼其名。

为什么?

任何敬语都是基于年龄或者资历的称呼,会给新人带来心理上的层级感,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往往会依赖于“资深者”,而不是自己主动创新或敢于提出异议。

Q:

每次跟 Kathy 合作都很快乐直接带我飞,我能叫“姐”吗?

A:

公司不提倡称呼“哥/姐”哈 X

为什么?

“哥/姐”称呼看似拉近距离,实则也会给工作氛围带来层级感。当面对“哥/姐”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坚定说出与他们意见相反的观点?

Q:

西西同学的工号开头数字很小,ta 来公司很久了吗?

A:

我们的工号是随机的,看不出司龄。

为什么?

早期,字节跳动员工工号是根据入职时间递增的。

但为了避免因工号体现出入职早晚、出现论资排辈现象,公司从 2016 年8月开始为新入职的同学生成随机工号。2019年,借着制作新工卡的契机,汝波宣布所有同学都将使用新的随机工号,延续不论资历、平等沟通的文化。

Q:

这次的项目合作,对面组同学的汇报线比我高,决策是不是得听ta 的?

A:

谁是项目 owner 谁决策。

为什么?

汇报线根据当前工作分工配合来制定,目标是执行力和效率,和级别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团队成员的汇报线不影响项目中的分工、决策等事宜。

Q:

咦!ta 是男生女生?什么职级?在哪里看呀?

A:

飞书个人资料中是看不到职级和性别的哦!

为什么?

公司提倡多元兼容,以开放心态接纳不同的经历和想法,避免刻板印象导致人才和观点的单一化。这一点也体现在:我们不让 title 和性别影响工作决策。

Q:

嘿!坐在我左边的,是技术大牛XX 吗?他怎么没有单独办公室?

A:

是他,就是他!

为什么?

在公司,员工福利待遇不因职级有差异,这一理念也体现在高管很少有单独办公室,几乎所有员工都坐在同样的工位。

Q:

业务要做好,是不是只要 leader下达指令,团队负责执行就可以?

A:

不是的,leader 不仅要做决策还要能够随时 hands on(上手),并将项目背景分享给团队每个同学,让更多的想法自下往上涌现出来

为什么?

在字节跳动,我们提倡“context,not control”,给到团队充分的信息输入,鼓励大家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管理者也要做到亲自上手,贴近一线,了解一手信息。

Q:

为什么这个同学对外称“副总裁”字节跳动不是不讲 title 吗?

A:

有对外工作需要的同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title,但在公司内部不使用 title。

为什么?

title 容易给一个人带来各种形式的束缚,或是产生比较心理。比如高管的标签,可能会让 ta不好意思提出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或是像用户一样去深入体验产品。并且,即便一些对外场合中可以使用 title,但这也不和ta 的回报、汇报线产生直接关系。

官方的解释就到这了,笔者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

1、去官僚化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分工变细,层级增加,流程无数,天然会导致部门墙、隔热层和流程桶等官僚主义现象,大企业病开始现形,企业变得效率低下。公司高层逐渐意识到类似问题,想要做出改变。

2、释放需求

当title等同于企业内部话语权时,企业就会失去创新。在互联网大厂里,主管或者员工经常在会上公开说“我职级高,听我的”,大家也默认“高P说了算”,如此一来,低P新人有创意的声音基本消失殆尽。

这里笔者再给大家详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有媒体分析阿里隐藏职级是因为负面新闻与头衔、职级挂钩。

站在八卦角度来说,笔者可以承认这一说法。但如果站在职场角度来说,这就是无稽之谈。

在不隐藏职级前,工作上出现任何状况,员工都喜欢先去搜一下对方是P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就是因为大厂里看职级下菜的现象真的很严重!经常出现拉会上公开说“我级别高,听我的”,“老板/P8大佬说了算”这种现象,快速决断下减少沟通开销。

但自从隐藏职级后,就开始出现低P与高P在拉会上争论不休的场景。所以,阿里突然隐藏职级最大的目的是用来鼓励大家忽略职级来讨论问题。而低岗位的员工本来也是最了解自己的业务的,而不是某空降来的高p大佬。一旦这些低p有了说话的资格,企业反而有利于业务发展。

这也就是笔者站在职场角度说媒体的观点是无稽之谈的重要原因。

3、降本增效

不用解释了吧?

这两年各种调整组织、简化管理、淡化职级,这都是管理的一种尝试。其实,都是为了在失去红利市场后的寒冬活下去。

当然,隐藏、淡化职级后的坏处也不少,比如:

1、掩耳盗铃

只要有沟通,就有信息传递,只要有信息传递,“权力格局”老员工一眼就看的出来。

各大厂的汇报线你以为这是做什么用的?

一个新员工如果不打听、不推测职级就埋头干活,还是会被人认为是个铁憨憨。(注:老员工之间为了不破坏隐藏职级这个机制,各大团队的老员工跟leader们就都处在一个默认状态下,也就是大家都知道各自职级,但看破不说破。)

2、失去对标

在与新人进行一对一交流时,我们通常建议为其确定一个对标员工。

举例来说,许多研发人员往往不太擅长人际交往,这时可以为他们树立一位非管理领域的专家作为学习的典范。然而,在职位等级严格保密的规则下,员工个人就很难推进,因为他不知道谁是什么级别的。

往往应届生在这种情况,就会出现迷茫态。

3、团队误解

比如,某员工因绩效不佳离职,但他的口碑却非常好。因为大家都以为他职级低,以低职级的标准来衡量。但实际呢?他职级比较高,还是一副摸鱼的态度,这在领导眼中就属于不符合预期。

这样的员工一旦离职,团队误解增大不说,领导的口碑、管理成本也都会增大。

3、晋升黑盒

职级一旦隐藏,晋升必然也是隐藏的,于是就出现了晋升规则黑盒态。

晋升从公开变成了秘密进行。一旦晋升失败,员工就开始质疑这项制度。利益挂钩的东西,你看这两年各大厂,哪家员工骂得不凶?

最后总结:

不管是隐藏职级还是不隐藏职级,问题都很多。

就跟大家突然知道应届生的薪资一样,你会认为,他还是个新人,工作能力、表现都不如我,居然工资、职级都比我高。毕竟职场只有利益,我们每个人都会过度地高估自己,一旦有这样的心态,除了离职那就是摆烂了。

各种好处跟坏处给大家分析完了,大家也应该理解各大公司相继弱化职级体系的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