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我们拥有每一天、每个小时
可事实上,我们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如此
我们总是觉得家庭、工作、社会事务
占据了自己全部的时间
所以
迫切建议大家
一个星期留出一天
甚至只是五分钟
与自己相遇
一份来自生命本身的礼物
经常有人惯用一个词:率性,率性而为,指凭着自己的心情和性格去做事,听起来好像很洒脱自在,很多年轻人都觉得这样就是活出自己,是真的吗?
其实率性这个词出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率性指从本有的天性、人性所起动作用的初心一念,如果勉强引用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观念来说,就是直觉或直观。但照“直觉”、“直观〞的实质心理状态来说,那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还是不太彻底的。
南怀瑾先生讲中庸也觉得这个率性需引用佛法中唯识法相的分析来作说明,就比较清楚。下文引述自南怀瑾先生《话说中庸》:
唯识法相学所说,由本自清净的自性上,起心动念的心识作用,大约可分析归纳为五种心性的现象:一、率尔心。二、寻求心。三、决定心。四、染净心。五、等流心。
这五种心态,我们从一般的状況来作说明,就要倒转来先说等流和染净的心态。何谓等流心呢?便是我们的心念思想,永远犹如一股瀑流一样,像长江和黄河,永远是源源滚滚不分清浊,夹带泥沙而奔流不息。所谓清浊不分,便如我们的心念思想,善恶夹杂,圣凡并存,同样平等的都在奔流不息,所以叫它是等流之心。
但分开来讲,纯粹的善心善念,便叫净心;恶念恶心便叫染心,也就是最容易受外境影响的染污心。
至于率尔心和寻求心,以及决定心,一般是用在学佛修道的修止(定)、修观(慧)上来讲,比较容易明白。
所谓率尔心,就是平常在不思不虑平静的心境中,无缘无故,突然生起一念的初心,来不知其所从来,去亦不知其所从去。等于我们睡足一觉,刚刚醒来的一刹那之间,清清明明,并未加上任何分别思念的心境。如果这样一直保持下去,就等于佛说的“直心是道场”了,但并非说知道这样就是悟道了。可是一般没有修持素养的人,是绝对做不到随时保持这种清明自在的初心境界。
那么,跟着而来的,便会习惯性地生起寻求之心了。例如回忆、追思等心态,便是寻;希望、思索事物等心态,便是求。
至于决定心呢?大概可分为圣人和俗人的两种境界,如果是学养修为有素的圣人,不管是哪种起心动念,甚之是率尔之心,一知便休,随时返还自性的清净本然,这便是趋向圣境的决定心。倘使是一般平常的俗人呢?对某一思念和事情,断然下了决定,去或不去,干了或不干,决断下来,便是一般平常人所用的决定心。但这些心态,如果照唯物哲学和科学的观点来讲,都和脑的作用有关联。然而从唯识法相学来讲,脑是五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总和,心意识的意识并不在脑,何况第六意识的后台还有更深人的两重作用。
不过,现在我们不是在讲唯识法相之学,只是借用发挥,稍作说明而己。
我们了解了这些心理情况以后,便可知道《中庸》 所说“率性之谓道〞 的率性,也就是等于唯识法相学所谓的率尔心。
当我们在天性自然中,突然率性而起的心念,就是性命生起机动作用之道的由来,所以便叫它是“率性之谓道”了。
但是率然而起的性命机动之道,它有善恶并具的作用,绝对不可以不辨善恶,任由它率性而安行,由它任性而乱动的。所以便要静思反观,需要主动地修正它,使它去恶从善,乃至使它“止于至善”才对。因此便有“修道之谓教” 的一句,说明学问修养之道,是要使它还归本净,而合于天然本性纯善之道的境界,这便是教化、教育的主旨。也就是我们平常习惯所说道是需要修得,所以便有修道这个名词的由来。
因此,他又特别强调道需修得的重要,便有下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与刹那的意思相同)离也,可离非道也”的告诚。不可,是教导语的否定词,并非是不能,或者作为不能离的误解。这就同我平常对一般研究佛学的人说,佛说“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是否定词,是叫你不可以用平常习惯性的思想议论安作批注的告诫,并非说佛法是“不能思议” 啊!如果是“不能思议”,佛何以自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还教人去思维修呢?(一笑)
所以率性是指率尔心,指清清明明,并未加上任何分别思念的心境,初心一念的状态。在正念的修习里,我们会观察到自己的念头如瀑布一样,连绵不绝,其中夹杂这染净两种不同的心念,但也会有某些时刻心会逐渐安定和平静,回到那种清明的、广阔的、无限的觉知中,在其中没有寻求、没有计划、没有决定安排等等,或许那一刻就是我们进入本性体悟的过程中。
感谢您愿意花时间来进行正念阅读
祝您平安,幸福,喜悦,自在!
也欢迎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伙伴
欢迎加小编微信
邀请您进入正念交流小群
一个有温度的地方
(请注明申请加入正念小群)
内容摘录来源一行禅师,编辑:胡谦alex(北大心理学硕士,牛津正念中心MBCT-L四阶正念师资)
声明:图片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