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情绪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面临着身体变化、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青少年抑郁症也正悄然威胁着许多孩子的身心健康。
诊室案例
张连舫主任接诊了一位名叫童童(化名)的13岁女孩。初次见面时,童童的情绪很不稳定,很明显地烦躁不安,一直在跟妈妈身后不停地抠手指、扯衣角、叹气。
童童妈妈焦急地向主任诉说着女儿的变化:“她以前是很开朗活泼的,但上了初中以后就变了!不想学习,唠叨她两句就情绪很大,几天都不理人,老说我们不理解她。以前经常玩的几个朋友关系也变差了,现在就老是窝在家里,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童童妈妈回忆道,“她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有时候还会偷偷地自残,甚至说出了不想活的话。晚上失眠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也容易惊醒。更让人担心的是,她的胃口越来越差,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张主任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捕捉到了童童问题的核心——青少年抑郁症。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与诊断,童童确诊抑郁症。主任告诉家长,抑郁症并不可怕,及时的干预与专业的治疗至关重要。
干预方法
针对童童的情况,张主任采取了多种心理干预方法,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帮助她恢复心理健康。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童童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她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学会以更积极、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
艺术疗法与放松训练:通过音乐疗愈,童童得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释放内心的压力。冥想训练帮助她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社交技能训练:针对童童的问题,还安排了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童童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家庭治疗:邀请童童的家人参与,改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此过程中,童童妈妈和丈夫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和理解女儿的感受。
生活方式调整:鼓励童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以全面改善她的身心状态。
经过两个月的干预和治疗,童童的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前来复诊时,童童妈妈高兴地告诉张主任,童童现在晚上能够安心入睡,不再易醒;心情也变得开朗了许多,每天晚上都会主动和妈妈聊天,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胃口也逐渐恢复,身体状态明显变好了;学习积极性也提升了不少。童童妈妈十分感谢张主任及心理老师的帮助。
如何区分孩子是『抑郁症』还是青春期情绪波动?
张连舫主任提醒,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多种多样,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解为正常的青春期情绪波动,从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家长应学会识别孩子的情绪状态和生活变化,早发现、早干预。
情绪变化
青春期情绪波动通常表现为情绪的快速变化,可能一会儿开心,一会儿沮丧或易怒。这些情绪变化通常是短暂的,并且与具体事件相关。
⭕抑郁症的情绪低落是持续性的,孩子可能长时间(如两周以上)感到悲伤、绝望或空虚,且这种情绪状态往往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
兴趣和活动
在青春期,孩子可能因为学业压力、社交挑战等暂时失去对某些活动的兴趣,但通常会有新的兴趣点出现,或者对其他活动仍然保持热情。
⭕抑郁症患儿则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都失去兴趣,包括曾经喜欢的爱好和社交活动,这种兴趣丧失是广泛且持久的。
睡眠和食欲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有睡眠模式的改变,如晚上熬夜、早上起不来,但这通常是由于生物钟的变化或学业压力导致的。食欲也可能有所波动,但通常不会极端。
⭕抑郁症患儿的睡眠问题更为严重,可能表现为失眠(难以入睡、频繁醒来或早醒)或嗜睡(过度睡眠),且食欲会有显著改变,可能导致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
自我评价和自责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自我意识增强而对自己的外貌、能力等产生不满,但这通常是暂时的,并且可以通过引导和教育来改善。
⭕抑郁症患儿则有持续的自卑感、无价值感和内疚感,他们可能过分自责,甚至认为自己是家人的负担或社会的失败者。
思维和认知
青春期的思维可能较为活跃,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偏激或片面的想法,这通常是由于认知发展不完全导致的。
⭕抑郁症患儿的思维则更为消极和悲观,他们可能经常想到死亡、自杀等消极念头,并且这些念头难以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
社交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害羞、不自信等原因而在社交中显得有些退缩,但他们通常仍然愿意与同龄人建立联系并参与集体活动。
⭕抑郁症患儿则可能完全回避社交活动,他们可能感到孤独、无助,并且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抑郁症并非不可治愈,通过科学干预,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走出阴霾,重拾阳光。杭州复旦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名师督导浙江中心,以精神心理、心理咨询服务为特色,深度融入医教家结合的理念。
构建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体系的新模式,并专注于中小学生的全面素养发展,实现孩子在学业成绩、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社交能力等多维度上的均衡成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