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茅盾文学奖作品,你首先想到哪些?

《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

你可能不会说——《生命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命册》由时任河南作协主席的李佩甫创作,2012年出版,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同届获奖的其他作品还有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金宇澄的《繁花》及苏童的《黄雀记》。

在这其中,《生命册》显得尤为低调

但这部作品,被陕西人艺院长李宣看到了,于是便有了舞台上的《生命册》。

2024年11月8日是话剧《生命册》在上海大剧院的首秀,也是唯一一场。

主创团队连开两场分享会,透露了作品改编的历程。

01不仅仅因为是“茅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把《生命册》搬上话剧的舞台,因为它是“茅奖”作品吗?”分享会上,主持人问道。

毕竟陕西人艺近年来的话剧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主角》都是厚重的“茅奖”作品。下一部还按照这个模式走,似乎理所当然。

李宣说,陕西人艺没有固定的创作模式,更偏向“一剧一策”。改编《生命册》的想法,从读原著时的“撞击”,到回味时泪如雨下,已然成型。

李宣最初是在众多作品中偶然注意到《生命册》,此前虽看过作者李佩甫的其他作品,但未关注过这本获奖之作,出于好奇开始阅读。

第一次看完原著是晚上8点半,李宣读完时内心难以平静。她在阳台上放声朗诵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命册》是乡土色彩浓郁的作品。在“平原省”的“无梁村”里,李佩甫塑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丢(吴志鹏)、老姑父(蔡国寅)、杜秋月(八步断肠散)、梁五方(龙麒麟)、虫嫂(小虫窝蛋)等。

他们的生活、性格和命运都与乡村的土地紧密相连。

而李宣成长于城市和部队,和书里的人物经历并不相似。但是和书中人物的共鸣又真实存在。这种共鸣让她困惑又兴奋。

李宣1987年入伍,在部队她导演了多部作品,也不乏歌舞晚会等大型活动。2012 年从武警陕西省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的职位转业到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担任院长一职。

从部队出来的时候,李宣说,要做“可以留下来”的作品,这是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理想。

《生命册》能出现在陕西人艺的舞台上,正因为它也是一部可以留下来的作品

02改编到删无可删

“这部作品可否改编成话剧?”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李宣把它介绍给了自己的“师傅”——同为部队军人的优秀导演宫晓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宫晓东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导演,多次荣获全国全军大奖。

如果说他导演的话剧作品《无声的嘹亮》、《中国一九四九》、《摸天》、《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等你没有看过,那么他导演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宋提刑官》、《林海雪原》、《走西口》、《穆桂英挂帅》等你肯定至少看过一部。

“师傅”读完《生命册》后给李宣回了电话。

“我看完了。”

“您什么感觉?”

“好书!人物太精彩了。”

“可以把它改成话剧吗?”

“难,但值得一试。”

等不及的李宣直接从陕西跑到河南找到原著作者李佩甫,争取到了版权。

李宣是真诚的,跟李佩甫讲自己如何被书打动,要做话剧。让《生命册》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那样也站上舞台。

李佩甫更实在,建组后,他把创作团队带到黄河边上,跑了7个村子。看“无梁村”的芦苇怎么编成席子,看那些平原特色的建筑。

那一刻没有了陕西和河南的区别,因为“根”是共同的中国。

《生命册》记录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从平原文化的“根”上,写出人的本色。

分享会上主持人也问道,《平凡的世界》原著体量更大,达到100多万字。改编为话剧都没5小时,凭什么《生命册》5个小时?

太难取舍。

生命册,如果没有形形色色的生命,怎么成“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白鹿原》侧重于展现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平凡的世界》更多地是描绘普通人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历程,而《生命册》则是聚焦于主人公“丢”(吴志鹏 ) 的个人命运,通过他的视角,展现时代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在时代中的挣扎与抉择。时间跨度被拉到了50年。

宫晓东是“50”后,和《生命册》这本书里主要角色是同龄人。年轻人看这部作品是回望过去。但对于宫晓东来说,是他还残存的记忆。

在分享会上,谈到《生命册》里的那个时代,宫晓东导演的感情充沛,抑扬顿挫,极具感染力。

“…这半个世纪刚刚过去,这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是我们自己还能闻到味儿地、要赶紧抓住的历史,否则背影越来越远了…”

编剧李宝群交出的第一稿剧本是10万字。总导演宫晓东拿着剧本兴奋地开始朗读,10万字读下来,嗓子都哑了。

经过删减之后,现在话剧舞台的人物仍有40余个。主要角色6个,有名字的角色30余个。

03把演员一脚踹进黄泥滩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的演员不了解那个时代、没有生活经验怎么办?

“…滚到黄河边上的黄泥滩子里,上来以后洗十盆水也洗不干净,凡是有眼儿的地方全灌了沙子呀。(演员)他们哪敢下呀,我一脚把他们踹下去…我们的祖辈就是这么过来,你爷爷就是这么过来的。要想演好从这儿开始…”

宫导对这部作品的再创造是体验派的,他带着演员到河南体验生活,要求演员把真挚的情感投入到其中,趴在祖辈走过的泥泞的道路上去闻去听去感觉,把黄土“嚼出甜味儿来”

这是他所理解的“不忘初心,知我来路”。

从一脚被宫导踹进黄泥滩里起来之后,演员和角色慢慢融为一体。

“丢”的扮演者蔺凯说,这个角色对于像他这样在外地奋斗的人来说,特别容易产生共鸣。他是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年轻人,通过上大学来到城市,然后到城市里打拼。

“我是一粒种子,我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里。”便是开篇。

这粒“种子”在城市里发芽长大,从最初的满怀理想,再到随着时代浪潮起伏,最后又努力寻找回归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扮演“丢”,带给演员蔺凯的那种触动,就像把自己的心也掀开了一块儿

“骆驼”的饰演者李俊强分享道,骆驼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传奇的人物。他是一个敢于拼搏、敢于冒险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积极地寻找机会,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逐渐迷失了自己。

这个角色怎么演?李俊强向总导演宫晓东请教。

“你把他当“英雄”,同时也把他当“狗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雄” 的一面在于,他敢于在时代的机遇面前大胆尝试,努力奋斗,像一个开拓者一样。然而,为达到目的开始不择手段,行为偏离了正轨,最终又陷入了“狗熊”的处境。

李俊强感受很深的还有一点——出演这样一部剧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当角色走到最后,演员本人从上帝视角看到了半个世纪来的酸甜苦辣。即使在表演时被给予的提示是“像开始时那样”,也很难保持平静。

04离不开的无梁村

主创和演员们的分享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模糊的概念。但直到坐进剧场,大幕拉开,才能真正看到“无梁村”的模样——芦苇、门楼、石滚、编席、土色、乡亲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你可能会被它的热闹吓一跳。

如果你用淡淡的乡愁去想象这50年的变迁,敲锣打鼓的方式会让想象服从那个时代的现实。

因为历史是后来人回望时的用语,对于活在其中者则是他们的每一日。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的感情他们选择直抒胸臆。

忙着活呢,没有时间修饰。

锣、鼓、戏梆子、现代打击乐…这些特色配乐也在告诉你,别想安安静静地“看”这部史诗。

听吧,他们高亢的台词势在冲破时代隔阂刺穿你的耳膜,尖声的河南话里满是他们的屈辱、悲愤、无能为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丢”是注定会回到“无梁村”的,因为“无梁村”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

进入大学当老师时,“无梁村”是乡亲们一通通的电话。和“骆驼”一起写书、炒股、创业的时候,“无梁村”是“丢”一次次提起的老姑夫、八步断肠散、龙麒麟、小虫窝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梁村”是他的另一双眼睛,那些“暗号”也是他在生活中每个关键时刻想起的密码。

“丢”在城里生长的时候,村子里的人也在经历沧桑。

3000口人的大村子,一人一口唾沫能把人淹死。但到了最后,怜悯会取代仇恨。他们不会放任虫嫂被儿女漠视,哪怕曾经欺负她的正是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命册》的舞台是写实的,同时又是写意的。两个大框,所有人就在这里进进出出,逃离又回归。

人这一生就是被某种东西困住的。

话剧《生命册》的创作整整用了五年时间,才交出这份时长5小时的答卷。这里不仅凝聚着导演、编剧、演员的努力。灯光、舞美、服装…无一不是。

如果你留心舞台上人物的服装,像黄河滩涂一样的颜色材质、像编织的席子一样的布条,也在默默述说无梁村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作者们,自己先被打动,然后想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给所有人看。这是创作这部话剧的第一动机。

或许有人问五小时真的有必要吗?

我们只知道它从50年的历史,变成30多万字的书籍,再浓缩成10万字的剧本,再精简为5小时的话剧。直到目前再也不能删减了为止。

《生命册》的主人公和叙述者是“丢”,书中的每个角色都在“丢”。

有人丢了理想。

有人丢了爱情。

有人丢了财富。

有人丢了乡亲。

有人丢了自己。

但土地还在,总还有找回来的希望。

话剧《生命册》就想把生命变成册,莫丢了。

撰文|L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