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青岛崂山新世纪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参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每一次的学习与交流之中。他们不仅汲取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声音,感受那份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共同见证学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茁壮成长。
偏好“教学评”
在参加学校集体培训过程中,对于“教学评一致性”还是情有独钟。“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颁布后的热词,我也非常认同“教学评一致性”在实现学科育人过程中的作用。于是我选择朱雪梅教授《提升教学评一致性的五项策略》这一讲座深入学习。
朱教授从“呈现清晰易懂的学习目标——我们要去往哪里?”“设计学为中心的学习任务——如何到达那里?”“制定学习表现的评价量规——前行的指南针是什么?”“开展标准导向的课堂观察——教学的路程是否正确?”“提供考试测评的思维工具——学习目标如何达成?”五个方面向我们呈现了提升教学一致性的五项策略,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也有具体的、通俗易懂的案例,尤其是为我们展示了Chatgpt在教研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融入到教学和评价的全过程,前沿的理论与研究,让我们耳目一新。
然而,与“教学评一致性”很相似的一个词叫做“教学评一体化”,原本我是没有意识深究二者的区别的,但是今年暑假山东省新教材培训时,省教研员杨璐老师也提到了这两个不同的词,还特意追了一句,二者是不一样的,模糊的印象是:“教学评一致性”都指向同样的教学目标;而“教学评一体化”指三者相互融合,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
总感觉对于学问的态度不该这样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于是借助这次写感悟的机会,先把这两个名词搞清楚。
理清“教学评”
首先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呢?它是指由目标导向的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三个因素构成,它们两两之间存在一致性的关系,然后组成一个整体,构成“教学评一致性”,简单的讲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将“教什么、学什么、教\学得怎么样”三者统一,使之具有很强的匹配性。“教学评一致性”让教学有了明确的目标导航,以往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有过程设计而没有教学目标,那么教学评一致性,就是让我们的教学设计从设定教学目标开始,根据精准的教学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制定评价任务和标准;让教师像专家一样带着课程思维思考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以往我们的教学围绕某一课进行单一的线条式设计,只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根本不去考虑为什么教,还把教得怎么样交给评课专家解答,这些就是典型的教学思维;让课堂教学指向有效的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关注教学目标的设置,关注目标的达成及教\学得怎么样。它一般经历:确定学习目标、依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围绕目标开展教学评活动、基于评价结果审视目标达成等环节。
而“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是一种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将评价融入在教学中,是评价和教学环节相互交织,互相促进。它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它不仅关注学生最终评估中的表现,也注重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实施。它的典型特征是,采用多元的评价手段、及时反馈和调整、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对教学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关键步骤有以下几步: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持续改进和整改等几步。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调整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改进,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了解了两者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评一致性”还是“教学评一体化”,两者都指向目标导向,都将目标的确定作为教学的第一步,依据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制定评价标准等;其次两者都指向“有效教学”,在教学中,两者都关注目标的达成,即教\学得效果,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两者都将教学评三个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且都让课堂教学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活动”这四个要素发生。
但两者也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同,首先“一致性”关注的是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三个活动之间的匹配性是否一致,学的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教的方式是否为目标的达成服务,评价任务和标准是否有效促进目标的达成;而“一体化”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三个活动的融合度,教和学的融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如萧伯纳说,我们是教不会学生的。只有让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才能学会。还强调评也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是教和学的指挥棒。如果说“一致性”是教师课前的规划和思考,那么“一体化”则是课中的实施和操作;其次如果说“一致性”考验的是教师基于教学理念下的课程设计的思维方式,而“一体化”则考验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一个更多指向思维,一个指向行为;最后“一致性”关注目标的的达成,关注的是一课一得,而“一体化”不仅关注目标的达成,更关注教学评一体化的和谐教学生态中的“人的发展”。
深耕“教学评”
实施指向素养导向的评价,教师可以单元为单位,根据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目标,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两个维度收集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和单元学习结束后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如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基于所学表达个人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表现及所做出的价值判断等。其他反映学生学习发生的证据还包括学生学习成果的汇报展示、自评和互评量表、学习档案袋、项目式学习作品、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单元学习的总结和反思以及单元纸笔测试等。这些都可以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评价依据,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单元教学和评价的全过程中得到持续性发展。
可见,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其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既有定量的评价(分数、等级评定),也有定性的评价(评语);既有智力性评价(知识、技能),也有非智力性评价(学习习惯、态度、意志品质);既有随堂评价,也有阶段评价……无论什么形式的评价,除去具象的评价内容(这由教学内容决定),我更想关注评价的三个方面。
第一,关注评价描述的清晰、简洁。既然学评一致,评价的目标、内容的阅读群体是学生,就应该用最简单的儿童语言让学生能瞬间明白我要学的东西是什么,我学的结果如何,而不能满篇呈现,从心理上给学生些许压迫感。记住,评价给了学生一面“镜子”,学生收到的评价结果必须是学生能理解、能用来改进的。
第二,特别关注学习兴趣的评价。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是进入中学后很多学生开始“被动学习”,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保护。我们学科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甚至抵触学习时,更多反思自身的教学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安排太多机械枯燥的习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评价学生学习兴趣倒逼我们自己改变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第三,考虑评价的时机和评价周期。评价时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束后、教学周期结束后等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周期要长期化、连续化。这也就是我在一直倡导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个理想的状态就是一活动一评价,一课一评,一周一评,一单元一评价,一月一评,一学期一评,引导学生学会复盘、总结,从提升学习能力入手学会提升综合能力。
边研边实践,我会继续带领英语组在“教学评”领域中深耕,深入相关理论的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丰富实践、提炼高效的教学评价工具或模型,引领我们组的老师在教学评价这一关键技术中有所突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