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怀疑探索者

何祚庥院士对中国磁悬浮的论证与支持

在探讨中国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何祚庥院士的观点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末期,中国交通领域正面临着重大的决策和发展机遇。当时,关于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方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科学院的何祚庥院士提出了支持“磁悬浮”列车取代“轮轨”列车的观点。即使后来意见没有被采纳,何祚庥院士依旧保持了乐观。他展望中国到了2050年,将建成时速500公里的磁悬浮新干线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祚庥院士

何祚庥院士为什么支持磁悬浮?

何祚庥院士主张将高速磁悬浮列车系统作为中国有轨交通的首选方案,他的观点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他认为中国在当时尚未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而航空客运和高速公路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这意味着进行交通结构调整的代价相对较小,具有实现技术跨越的可能性。磁悬浮技术具有速度快、噪音小、能耗低等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需求。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而言,何祚庥院士认为,与轮轨列车相比,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会更加适合。在“科学与中国”院士与专家巡讲团活动中,何祚庥院士明确的表示,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总体上还稍显滞后,在总体规划上,国家更应该将交通问题看做是一场速度的竞赛。“不仅要在建设速度上,更要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上迈上新台阶。”

为此,何祚庥院士赞成大力发展以直线电机技术为中心的各种中低速城市轨道交通。

据介绍,磁悬浮列车具有静音、零排放、较大载客量、低造价等突出优点。“相对于地铁建设每公里7亿元的造价,磁悬浮公共铁路每公里的造价只有1.5 亿元,比高架轻轨还要便宜很多。而且,1米磁悬浮铁路线只占地2平方米,能有效节省城市用地。”何祚庥认真的介绍说。

而后继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何祚庥院士的观点“比地铁造价便宜”是基本成立的。

比如,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其全长约30公里。据公开报道,该项目的总投资约为89亿元人民币。以此计算,每公里的造价约为接近3亿元左右。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作为早期的示范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包含了较多的研发和试验成本,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技术要求,再加上需要进口德国产品,部分成本可能相对较高。但即便如此,与当时地铁建设每公里7亿元的普遍造价相比,仍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再比如,长沙磁悬浮快线是我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全长约18.55公里,总投资约42.9亿元人民币。经计算,其每公里造价约为2.3亿元。

长沙磁悬浮快线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一方面得益于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国产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设备和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在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方案,有效控制了成本。而一旦中国建造更多的磁悬浮线路,预计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到2亿元以下。

综合来看,以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和长沙磁悬浮快线为代表的磁悬浮项目,其实际建设成本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磁悬浮公共铁路每公里造价相对低于地铁建设的观点。

一些国外组织也赞同何祚庥院士。比如,“俄罗斯先进交通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也认为“中国的何祚庥院士关于磁悬浮列车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优势观点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他们认为,在城市交通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磁悬浮技术的静音、零排放、较大载客量和低造价等优点,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交通效率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该组织对何祚庥院士所提到的磁悬浮列车在节省城市用地方面的优势表示高度认同,认为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当被记者问及磁悬浮列车强磁场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他表示:“磁悬浮铁路中的强磁场是被屏蔽起来的,轨道以外的磁场衰竭很快,不会对乘客身体造成健康危害。”

对于何祚庥院士的这个论断,笔者查询了一些资料,发现国际科学组织和相关研究都论证磁悬浮列车不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比如:

1. 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ICNIRP):ICNIRP 制定了关于电磁场暴露的限制指南。针对磁悬浮列车的磁场,相关研究表明其符合 ICNIRP 制定的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危害。

2.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IEEE 在电磁学和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标准制定。其相关研究和标准也表明,磁悬浮列车产生的磁场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对人体的影响在安全范围内。

3. 世界铁路研究协会(World Railway Research Association):在对磁悬浮技术的研究中,包括对磁场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评估,得出磁悬浮列车的磁场经过有效屏蔽和控制,不会对乘客健康构成威胁的结论。

在何祚庥院士看来,磁悬浮列车所采用的直线电机技术,也比轮轨驱动技术先进得多。“直线电机有广泛的适应性,可用来拉动磁悬浮列车,或任何低阻力且成本甚低的列车。”

曾在2000年到德国考察磁悬浮列车的何祚庥,对磁悬浮技术印象深刻。他描述说:“磁悬浮列车乘坐舒适,急转弯时也感觉不到离心力”。

尽管如此,何祚庥并不赞成如今的中国在高铁建设中再大量使用磁悬浮技术。他表示说:“轮轨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铁,如果再推广磁悬浮技术,需要大批资金。中国当前显然没有力量同时搞两套技术,而且两套技术同时运行,在技术与管理上不好操作。”

不过,何祚庥认为,在城市地铁建设中使用磁悬浮技术还是有很大的优势与应用前景的。他指出:在城市交通以及城市群间需要快速运转的交通中,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时速达到100~200多公里即可满足运力需求,因此更适合城市轨道交通。

尽管最终京沪高速铁路采用了轮轨技术系统,但何祚庥院士对于磁悬浮技术的支持和论证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观点促使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磁悬浮技术,推动了中国在磁悬浮领域的技术探索和发展。

在后续的发展中,中国虽然没有在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中广泛应用磁悬浮技术,但在一些特定区域和领域,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和实验仍在继续。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磁悬浮技术被应用于一些短距离的线路,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出行方式。

中国具有的技术优势

此外,中国在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创新,提高磁悬浮技术的性能和稳定性,降低其建设和运营成本。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这些研究为未来磁悬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比如,中国已经在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导向控制、牵引供电、车辆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在悬浮导向控制方面,通过优化算法和传感器技术,提高了列车的悬浮精度和稳定性,减少了运行中的颠簸和晃动,为乘客提供了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在牵引供电方面,研发出了高效的供电系统,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车辆制造方面,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减轻了列车自重,增强了结构强度。

中国专家还通过一些方案提高磁悬浮技术的性能和稳定性,降低其建设和运营成本。比如,通过改进轨道设计和施工工艺,降低了轨道建设的成本和难度。同时,优化列车的运营管理模式,减少了维护和运营费用。

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磁悬浮技术的高成本投入、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完善、与现有交通网络的融合等问题。但这些研究为未来磁悬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磁悬浮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如城市内部的短途交通、跨区域的高速交通等,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何祚庥院士的探索精神

何祚庥院士的努力和贡献不仅仅在于他对磁悬浮技术的具体论证,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了一位科学家对于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他的观点激发了人们对于交通技术发展的思考,促使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决策者在选择技术方案时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

尽管磁悬浮技术在大规模商业应用上可能还面临一些限制,但它仍然是未来交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磁悬浮技术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找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为人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改变。

而何祚庥院士在这场关于磁悬浮技术的讨论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被铭记在中国交通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坚持和努力,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鼓励着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探索新技术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总之,何祚庥院士对于中国磁悬浮技术的论证和支持,是中国交通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观点和努力推动了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为中国在交通领域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堪称推广中国磁悬浮“第一人”!

虽然磁悬浮技术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拓展,但何祚庥院士的工作为未来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激发了持续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正是:

磁浮论证意无穷,心怀壮志破长空。 技术前沿常引领,智慧光芒耀宇穹。

前行道路志坚崇,不惧艰辛觅路通。 伟绩功劳铭史册,高瞻远瞩见真雄。

探索精神燃永昼,创新之火照霞红。 孜孜不倦求真理,科技之花绽草丛。

交通发展启新蓬,贡献非凡建伟功。 理想之光恒闪耀,后人铭记颂高风。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期待着磁悬浮技术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的交通出行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变革。同时,我们也从何祚庥院士的身上汲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力量,不断推动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