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一幅由机器人 Ai-Da 创作的图灵肖像画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幅画以 110 万美元(约 790 万人民币)的价格售出。

人形机器人 Ai-Da 是英国艺术家 Aidan Meller 联合机器人公司 Engineered Arts、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多位人工智能专家研发的。Ai-Da 外表为女性形象,短发、大眼睛,眼睛里装有摄像头。其名字来源于 19 世纪的数学家 Ada Lovelace——世界上第一位计算机程序员。

这幅图灵肖像画将图灵描绘成人工智能之神,作为苏富比数字艺术品进行拍卖。最初估价为 12 万至 18 万美元,然而最终成交价远超预期,收到了超过 27 个出价,并被卖给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匿名买家。

Ai-Da 是世界上第一个超逼真的人形机器人艺术家,自 2019 年“出道”以来,“战绩”辉煌。她通过与人类交流产生创意,先使用眼中的摄像头观察图灵的图片,然后开始创作。作品看起来有些抽象,但据介绍,画面柔和色调和破碎的面部线条暗示了图灵所警告的人工智能监管挑战。

此次拍卖对视觉艺术意义重大,Ai-Da 的作品让我们关注艺术和社会的变革,尤其是在 AI 时代。同时,这幅画的销售收益,将有助于资助 Ai-Da 的新改进。这一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全球艺术市场日益交汇的趋势,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在技术时代成为艺术家意味着什么的热烈讨论。

Ai-Da 的创作者是谁

Ai-Da 的创作者是谁

Ai-Da 的创作者是英国艺术家艾丹·梅勒(Aidan Meller)。艾丹·梅勒带领团队与英国牛津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共同于 2019 年开发了 Ai-Da。Ai-Da 作为世界上第一位超逼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艺术家,引起了广泛关注。艾丹·梅勒的创作旨在探索艺术与技术的融合,通过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他的努力不仅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作用的思考。

Ai-Da 如何创作图灵肖像画

Ai-Da 如何创作图灵肖像画

Ai-Da 创作图灵肖像画的过程充满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首先,Ai-Da 通过与人类交流产生创意。在讨论“AI 为善”这一话题时,提出了创作图灵肖像的“想法”。然后,她使用眼中的摄像头观察图灵的图片,根据所展示的图灵照片生成初步草图。借助其内置的 AI 语言模型,Ai-Da 能够不断调整草图,直到作品成形。最终的创作是由多张 A3 画布草图合成的“终稿”,融入了人工与 AI 的双重创造力。Ai-Da 的“艺术感知”依赖于她的摄像头“眼睛”、AI 算法和机械手臂。这些先进的技术使得她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描绘图灵的形象。这幅作品曾于 2024 年 5 月首次在日内瓦的联合国峰会“AI 造福人类”展出。

图灵肖像画为何价值高

图灵肖像画为何价值高

图灵肖像画之所以价值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图灵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奠基者和“人工智能之父”,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他的传奇经历和对现代科技的巨大贡献使得他的形象成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永恒标志。其次,这幅画是由世界上第一个人形机器人艺术家 Ai-Da 创作。Ai-Da 以其超真实的外观和精密的技术迅速成名,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还将人类的创造力与人工智能的精确度相结合。再者,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独特,从人机对话产生创意到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创作,都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最后,拍卖共吸引了 27 份竞价,显示出市场对这幅作品的高度认可和强烈需求。

Ai-Da 在艺术领域的地位

Ai-Da 在艺术领域的地位

Ai-Da 在艺术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作为世界上第一位超逼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艺术家,她的出现引发了艺术界对于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作用的广泛讨论。一方面,有人认为 Ai-Da 的作品展现了 AI 技术的进步和艺术创作的潜力,将人类的创造力与人工智能的精确度相结合。她的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创新性,还在艺术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也有观点对机器人的创作过程中是否含有艺术家的独创性持怀疑态度,同时部分人担心机器人可能夺走人类艺术家的地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Ai-Da 的出现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定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幅由机器人 Ai-Da 创作的图灵肖像画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以 110 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潜力,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深入思考。Ai-Da 的创作者艾丹·梅勒通过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作品。图灵肖像画的高价成交,既得益于图灵本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也得益于 Ai-Da 的独特创作方式和在艺术领域的地位。这一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艺术市场上的崛起,也为未来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AI 创作的艺术品如何鉴别真伪

AI 创作的艺术品如何鉴别真伪

目前,AI 在艺术品创作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使得鉴别 AI 创作的艺术品真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来鉴别艺术品的真伪,其中一些方法也可能适用于鉴别 AI 创作的艺术品。例如,罗格斯大学与荷兰绘画工作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新的论文,展示了将毕加索等著名艺术家的线条画作品分解成单独的笔画,然后使用 RNN 学习这些笔画中的特征,以此来鉴别艺术品真伪。虽然目前这种技术只能在线条明显的时候使用,但为鉴别提供了一种思路。

此外,还有研究人员利用 AI 技术在 eBay 上鉴别艺术品,发现多达 40 件假作品,其中包括被标榜为莫奈和雷诺阿的作品。AI 算法将所有作品都识别为假作品,有 95%的负概率。虽然这是针对传统艺术品的鉴别,但也可能为鉴别 AI 创作的艺术品提供借鉴,比如通过建立特定的算法和数据库,对 AI 创作的艺术品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

对于 AI 创作的艺术品,其鉴别可能需要考虑多个方面。首先,由于 AI 创作的艺术品通常具有特定的风格和模式,可以通过分析其风格的一致性、独特性等来判断真伪。其次,AI 创作的过程可能会留下一些特定的痕迹,如数据来源、算法参数等,可以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分析来鉴别。再者,与传统艺术品一样,可以通过对比已知的真作和可疑作品的细节、笔触等特征来判断真伪。

然而,鉴别 AI 创作的艺术品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AI 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层出不穷,使得鉴别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 AI 创作的艺术品可能没有传统艺术品那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鉴别标准也可能不同。总之,鉴别 AI 创作的艺术品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

  • AI 创作艺术品的风格一致性如何判断真伪

AI 创作的艺术品在风格一致性方面可以为鉴别真伪提供一些线索。一方面,AI 写作往往采用数据驱动的创作模式,依据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然后生成文章。在绘画等艺术形式中,AI 也可能会因训练数据的特点呈现出一定的风格规律。例如,AI 绘画可能在色彩分布上存在某种规律,若文章中出现了明显的语言风格突变,或是说用词、句式过于规律,那么很可能是 AI 创作。对于 AI 绘画作品,可以通过检查语言风格的一致性来判断真伪。如果一幅画的色彩、构图等风格元素过于规律,缺乏变化,可能是 AI 创作的作品。

然而,这种判断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即使是人类艺术家在一定时期内也可能会有相对稳定的风格,而且一些优秀的 AI 绘画工具也在不断努力模仿人类艺术家的风格多样性。比如,一些 AI 绘画工具可以通过不同的算法和参数设置来模拟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作品,这使得单纯从风格一致性来判断真伪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不同的 AI 模型和算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也增加了判断的复杂性。

  • AI 创作过程的痕迹如何用于鉴别真伪

AI 创作过程与传统艺术创作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为鉴别真伪提供了一些线索。传统油画的创作过程凝聚了艺术家的心血和智慧,每一步都需要艺术家亲自操刀,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感知来捕捉画面的精髓,在细节处理上通常非常精细,艺术家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刻画每一个细节,使得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而 AI 油画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算法和大数据。在细节处理上往往力不从心,由于计算机程序在处理复杂细节时存在局限,AI 油画中的细节往往显得模糊、不连贯,甚至出现逻辑不合理的情况。例如,在手和五官等复杂部位的刻画上,AI 油画可能会出现变异或失真现象,这是 AI 技术目前难以完全克服的问题。

此外,AI 创作的艺术品可能会携带一些元数据,如生成器的名称、时间戳等。可以通过检查这些元数据来判断真伪。但这也并非绝对可靠,因为元数据可能会被人为删除或篡改。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 创作的艺术品可能会越来越接近传统真作,使得这些痕迹越来越难以被发现。

  • AI 创作艺术品与传统真作如何对比鉴别

AI 创作艺术品与传统真作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这些差异来对比鉴别。首先,传统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每一笔、每一画都承载着创作者的灵魂,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情感色彩。艺术家通过巧妙的构图、色彩搭配和光影处理,使得画面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比之下,AI 创作艺术品虽然在技术水准上可能很高,但往往缺乏情感和个性的表达。由于 AI 系统是基于数据分析和算法生成的画面,因此其表现方式往往更加机械化和模式化,缺乏传统油画那种独特的艺术韵味和人文气息。例如,AI 绘画缺乏对世界的感知与情感体验,无法通过作品表达情感,而人类艺术家的作品常常带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其次,从创作过程来看,传统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亲自构思、草图、上色和修饰,每一步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而 AI 创作则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程序,缺乏这种人文因素。

然而,AI 创作艺术品也并非一无是处。一些艺术家已经开始利用 AI 绘画工具来辅助创作,他们借助 AI 生成初步画作,然后再进行细致的人工处理,以此获得新颖的艺术作品。这样一来,AI 工具不仅帮助艺术家节省了大量时间,还激发了新的创作灵感。

  • AI 创作艺术品鉴别面临哪些挑战

AI 创作艺术品的鉴别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数据不足与标注问题是一个重要挑战。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尤其是在艺术品鉴定这一领域,数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艺术品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高质量的艺术品数据难以大规模获取。另一方面,即便获取了数据,由于艺术品的特殊性和隐私问题,其数据的标注往往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这导致标注成本高且效率低下。此外,错误的标注会对算法的训练产生负面影响,降低鉴定准确率。

其次,艺术品真伪鉴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也是一大挑战。艺术品的真伪鉴定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涉及到艺术风格、技法、材料等多个方面,还需要对艺术史、艺术家背景等有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处理这类复杂性问题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艺术品的真伪往往存在争议,不同专家可能给出不同的鉴定意见,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算法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

再者,人工智能在艺术品鉴定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亦不容忽视。例如,算法的偏见可能导致对艺术品价值的误判,进而影响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利益。同时,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艺术品数据进行训练和鉴定,可能侵犯版权和隐私权。

结论:AI 创作的艺术品鉴别真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分析风格一致性、创作过程的痕迹以及与传统真作的对比,可以为鉴别提供一些线索,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 创作的艺术品可能会越来越难以与传统真作区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鉴别方法,同时也需要加强对 AI 创作艺术品的监管,以保护艺术家和收藏家的权益。

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归属问题有哪些?

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归属问题有哪些?

目前,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在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等,AI 生成的作品被认为享有版权;而在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等,AI 生成的作品则被认为不享有版权。这主要是因为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持不同的态度。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著作权法中针对作品的独创性具有明确规定,作品必须具备独创性和可复制性。有观点认为,AI 画作看似机器生成而非人类直接完成,但其实质却是应用算法、规则和模板的结果,是一种算法创作,体现的是开发者的思想与脑力劳动,明显有人类的前期介入。这一生成内容涉及人类思想表达,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满足了作品“可版权性”的要求,应当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

2023 年 11 月,北京市互联网法院刚作出我国首例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的判决,该判决认定用户拥有 AI 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但这只是个案的认定,法学理论界和立法上对这个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长远来看,在未来更多案件中开发者和用户的“身份之争”还可能会成为这类案件的争议焦点。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曹新明表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应满足由人类创作,具有独创性,是蕴含一定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且不属于法律法规、通用数表、公式等著作权法排除对象。目前 AIGC 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完全由人工智能独立创作、由自然人辅助创作、按照自然人输入的提示词生成。只有一种是人类直接参与的,这种情况下 AIGC 才可能具有版权。

关于 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归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AI 生成的作品应该享有版权,因为它们是通过算法和大量数据训练的结果,与人类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有相似之处;也有人认为,AI 生成的作品不应享有版权,因为它们缺乏真正的创造性,仅仅是对原作品的模仿和复制。

总之,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归属问题目前尚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 AI 创作艺术品版权各国态度差异

目前不同国家对待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态度存在明显不同。例如美国版权局曾裁定一位作者使用绘画工具 Midjourney 创作的插画不受著作权保护,理由是该作品主要由机器生成,而非人类创作。在华盛顿的一家法院也裁定,在没有任何人类输入内容的情况下,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不受版权保护。而英国的版权法摒弃人类作者身份原则,规定生成文学作品、舞蹈、音乐或视觉艺术的 AI 程序开发人员是合法创作者和版权所有者。在日本、印度和新西兰等国家也制定了赋予 AI 艺术生成器开发人员版权的法律。总体而言,虽然各国态度不同,但本质上都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必须在人的参与和安排下才有获得著作权法保护的可能性,脱离了人的干预、完全由人工智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则不宜视为作品。

  • AI 创作艺术品满足我国著作权法要求吗

在我国著作权法中,认定图片等是否属于作品,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标是判断其具有独创性、是否属于智力成果等。对于 AI 创作艺术品是否满足我国著作权法要求存在不同观点。有观点主张,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必须是人类的创作成果。AI 生成图片并非“人”所创作时,不可能构成“作品”。但也有观点认为,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对人工智能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纠纷第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将 AI 生成图片认定为“作品”。法院认为案涉图片是原告在 AI 生成图片初稿基础上,通过增加提示词、调整参数等方式,经过智力投入后,产出的“智力成果”,该创作过程本质为人利用工具进行创作。同时,案涉图片是原告通过增加提示词设计出人物和画面元素,并通过参数设置方式对画面不断调整、优化,此过程可以体现出原告的审美选择与个性判断,具备“独创性”。此外,案涉图片显然属于艺术领域且具有一定表现形式。因此,法院认定案涉图片满足“作品”构成的四要件,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 首例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判决影响

首例涉及“AI 文生图”著作权的案件在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判决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该判决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图片,只要能体现出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就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这一判决对于如何判断 AI 生成内容的独创性,以及作品的创作主体具有重要的影响。短期内对于其他类似案件的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也有人认为,本案作为个案,不具有认定趋势的意义。如果仅仅只是使用提示词来进行创作的作品就能享受著作权,创作门槛似乎太低,毕竟 AI 生成的画作很多都是由系统自动填补的,所以法官也在判决书中用了大量篇幅论证原告的参与度。此外,该判决明确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作品”属性和使用者的“创作者”身份,将有利于鼓励使用者利用 AI 工具进行创作的热情,从而实现著作权法“激励作品创作”的内在目标,有利于促进相关主体对利用 AI 生成内容进行标识进而推动监管法规的落实、公众知情权的保护,有利于强化人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 AIGC 何种形式可能具有版权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曹新明表示,目前 AIGC 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完全由人工智能独立创作、由自然人辅助创作、按照自然人输入的提示词生成。在这三种形式中,只有一种是人类直接参与的,这种情况下 AIGC 才可能具有版权。具体来说,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应满足由人类创作,具有独创性,是蕴含一定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且不属于法律法规、通用数表、公式等著作权法排除对象。在剩下两种形式下,将 AIGC 界定为“作品”是有问题的,因为人工智能并没有独立的思想,并不能独立地进行“创作”,更遑论具有版权。

  • AI 创作艺术品版权归属不同观点

对于 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归属,专家们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有人认为,AI 作品的作者应该是 AI 使用者,因为没有使用者的提示词就没有作品。例如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法院认为根据需要对人工智能模型进行相关设置并生成图片的使用者,才是著作权人。原告通过输入提示词、设置参数等方式,体现了智力投入和个性化表达,因此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而也有人认为,AI 作品的作者应当是 AI 程序的编写者。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如果 AI 创作的作品能够获得知识产权,那么对于纯粹由人工智能独立生成的 AIGC,要标注出“生成者是某一个人工智能”,不能署名任何一个自然人或者单位。当有用户用人工智能生成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内容时,人工智能提供者和用户都是有责任的。

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归属问题目前在各国和学界都存在较大争议。不同国家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权态度各异,我国在司法实践中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确定 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认定标准和归属。在当前阶段,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归属主要取决于人类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将持续受到关注和讨论,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AI 创作艺术品版权在国际法律框架下的挑战

AI 创作艺术品版权在国际法律框架下的挑战

美国政府发布联邦公告称美国版权局发布的法规中,AI 自动生成的作品不受版权法保护。例如,美国华盛顿法院裁定,纯 AI 创作的艺术品不受美国法律保护,只有 AI 与人类作者合作生产的作品,可以获得版权。计算机科学家史蒂芬·泰勒认为他开发的 AI 系统 DABUS 能创作艺术品,系统应该拥有艺术品的版权,但美国地区法官贝丽尔·豪威尔驳回了该请示。2018 年泰勒为一件名为“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的视觉艺术品申请版权,他说艺术品是由 AI 创作的,没有“人工输入”,去年美国版权局驳回泰勒的请求。

此外,Midjourney AI“名画”作者杰森·艾伦为其作品《太空歌剧院》申请版权保护遭拒,目前正在募资打官司。从目前已判决案件的结果来看,人工智能生成艺术作品的版权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比如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如应受到保护,其生成的艺术作品究竟应该归属于谁?是算法的开发者、使用者还是机器本身?

在不同国家对待生成式文字、图片内容的态度各不相同。早在 2020 年,腾讯公司发起的一起诉讼中,法庭判定 AI 软件 Dreamwriter 生成的作品具有版权,由于 AI 不是自然人和法人,因此版权归软件开发公司腾讯所有。而美国版权局拒绝为一幅 AI 生成的图像授予版权,体现出全球对于此问题的谨慎态度。不同的归属认定将对相关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关系到各方的利益和创作的积极性。

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发展,版权问题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各国在处理 AI 生成作品的版权问题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 AI 创作艺术品版权在美国的判定

美国对于 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判定较为复杂。美国华盛顿一家法院近日裁定,根据美国政府的法律,在没有任何人类输入内容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不受版权保护。美国地区法官 Beryl Howell 日前表示,只有人工智能与人类作者合作的作品才能获得版权,并确认美国版权局驳回了计算机科学家 Stephen Thaler 代表其 DABUS 系统提出的申请。此外,美国法官还在其他类似案件中做出了类似裁定,如驳回了 AI 企业家 Stephen Thaler 对美国版权局的诉讼,她裁定由 AI 生成的艺术作品不受版权保护,并强调人类创作是“有效版权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

  • AI 创作艺术品版权归属争议

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归属存在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 AI 画作看似机器生成而非人类直接完成,但其实质却是应用算法、规则和模板的结果,是一种算法创作,体现的是开发者的思想与脑力劳动,明显有人类的前期介入。这一生成内容涉及人类思想表达,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满足了作品“可版权性”的要求,应当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由非人类实体,包括机器创作的作品,不符合版权保护的条件。例如,美国版权办公室认为,生成式 AI 模型生成的作品无法被视为可享有版权的作品。根本的挑战在于生成式 AI 系统的运作方式,这些模型通过识别和复制数据中的模式进行学习,其输出是人类创作工作的综合结果,许多作品以某种形式受到版权保护,并来源于互联网。

  • 不同国家对 AI 创作版权态度不同

不同国家对于 AI 创作版权的态度各异。根据美国现行法律,任何未经人类创作的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品都不能获得版权保护;而在中国内地已出现案例,由 AI 生成内容的作品可享有著作权。例如,2020 年,腾讯公司发起的一起诉讼中,法庭判定 AI 软件 Dreamwriter 生成的作品具有版权。由于 AI 不是自然人和法人,版权归属于使用该软件进行创作的人。此外,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围绕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这也为相关纠纷的解决增加了复杂性。

  • AI 创作艺术品版权保护挑战

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训练 AI 模型时使用的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被认为处于法律灰色地带。根据现行版权法,完全由 AI 生成的任何作品都不受版权保护,无论其是否源自人工创作的文本提示。尽管公平使用法允许在某些条件下无需版权所有者许可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但目前正在进行的法律纠纷可能会打破这种现状,并给 AI 模型训练的未来带来不确定性。其次,使用生成式 AI 创作艺术作品还可能引发版权侵权问题,如果输出与互联网上现有作品相似。这些模型通常是在互联网上找到的现有作品上进行训练的,这可能导致与之前作品的相似之处。虽然有些情况下,人类创造性地选择或安排 AI 生成的材料或对其进行修改,从而只对人类创作的部分享有版权保护,但是对于由人类和机器共同创作的作品来说,情况变得复杂。在注册申请中必须列出所有共同作者,包括潜在的 AI 作者。确定生成式 AI 输出作品是衍生作品还是侵犯了之前作者的权利可能是具有挑战性的。

AI 创作艺术品版权在国际法律框架下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不同国家对于 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判定和态度各不相同,这使得在国际范围内解决相关版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同时,AI 创作艺术品的版权归属争议也反映了人们对于 AI 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不同看法。在面对这些挑战时,需要各国政府、法律界、艺术界和科技界共同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应 AI 时代的版权保护体系,以促进艺术创作和科技创新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