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时候就知道少正卯。盖因当时正在全社会大搞“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孔老夫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最大的大儒,自然是最大的反派,站在批斗席上。而被孔夫子杀死的少正卯,自然就成了正面人物,大英雄。少正卯之所以博得大名,源于他的死,一死成就了少正卯。

史载,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

一般来说,孔子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儒雅,文质彬彬的,讲究的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为什么在诛杀少正卯这件事上显得这样干脆、决绝?就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都不理解:“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理由是:“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译过来就是,天下五种人最坏,强盗和小偷根本排不上行。一是文化很高但良心很坏;二是行为怪癖但异常顽固;三是谎话连篇但头头是道;四是专攻异端而渊博多知;五是不走正道而理直气壮。这五种人只要符合一种条件就该杀,况且少正卯五项全占。

关于孔子“诛少正卯”一事,后人不断提出质疑,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历时最长的学案。在儒家看来,少正卯之类的人物,蛊惑人心,败坏风俗,挑动民众,扰乱知世,是儒家“仁爱治国”的障碍,必须要加以清除,诛卯事件也就以“圣人治奸”的面目流传于世。

孔子意识到,少正卯是小人中的豪杰,也就是奸雄。这类人无是非观,善恶观,无有基本的仁心,唯利是图,毫无原则,属于小人之列。但少正卯这个人不是一般的小人,他博学多识,善于辩论,强词夺理,能指鹿为马,以黑为白,颠倒是非,毫无原则底线,唯利是图。这样的人若不加以遏制,必定会引发社会动荡,使百姓流离颠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孔子杀了少正卯后,立纲常礼仪规矩,教化百姓,三月之后,鲁国风俗大变。人们知廉耻荣辱,路不拾遗,使得四方来客都有宾至如归之感。这就是“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治”。

强盗和盗贼只是违背了社会道德,但在孔子看来,少正卯之流则是摧毁了社会道德本身。通过巧妙修辞和夸张表演,把自己包装为道德和正义的化身,骗取那些一心向善却单纯肤浅的蠢材,就像大堤上的一个个蚂穴一样,慢慢侵蚀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维系的道德伦理堤坝,并最终将其毁灭。

一个真正理解文明价值的人,必然能够清楚洞晓犯有此类恶行之人对社会的巨大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孔子才如此决绝地诛杀少正卯。孔子诛杀少正卯,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由少正卯,笔者不由联想起司马夹。

如果说少正卯是“五毒俱全”,司马夹起码是“四毒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