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幅八大山人的山水,但是没有署名。

乍一看,很有点渐江学人弘仁的风格。如果不是后面陈师曾与齐白石两位先生的题跋,还真把它认作是弘仁的作品了。这幅山水描绘的是武陵桃源的胜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紧跟着山水后面有八大山亲手书写的一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这幅山水正是根据桃花源记所描绘情景绘制而成。

可以看到山水大致分为三段。从右至左,第一段可谓近景,近前的坡石古槎与流水相映成趣。中段为一巨嶂,两株古松立于峭壁悬涯,枝柯挺拔,后有飞瀑如练,似闻喧虺之声。一段与二段相对,中间形成一个别有洞天的开阔地带,可以看到平沚草树依稀,参差相对。第三段,一片水天相接,视野无限开阔,把镜头拉到远景,依稀可以看到桃花源记中所说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良田美池桑竹,甚至鸡犬之声杂然相闻。嗯。一片自闭桃源称太古的義皇上世景象。

最妙处还在于构图布局,此幅看似分为三大段,实际上第一二段中间的洞天之景与最后一段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的远景是一体的,只不过被中间的巨嶂给隔断了,不过景断意连,很好地表现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境

在八大的传世山水中,一般以竖幅立轴居多,像这样横幅手卷形式的山水可以说是非常难罕见,更何况还是书画合一形式的主题性创作。

完整版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两位大师的题跋,陈师曾的题跋说

八大山人,明之宗室。愤华夏沦于异族,佯狂避世,讬情诗画,与清湘大涤子志节并高,不独以艺事传也。

庚申十一月陈衡恪 借观”

齐白石的题跋说:

“朱雪个人品,陈师曾已言之矣。但画笔明清间大涤子而外,八大山人而已。四王辈未能梦见也。余见八大山水固多,当以此幅之精妙为第一。爱不释手,记而归之。

辛酉秋八月 齐璜”

陈师曾的题跋特意褒扬了八大不事异族的崇高民族气节,把他与石涛相提并论,但实际上石涛后来与京师不少王公大臣相往还,志节稍逊于八大。

齐白石的题跋也把八涛与石八相提并论,认为明清之间,论笔墨除石涛之外,就数八大了。并且对这幅作品赞誉非常之高。认为此幅是八大山人山水中最精妙的一幅。这种笔法墨法是四王这一类陈陈相因的画家所不能梦见的。可见齐白石对于八大的推崇,以及对于四王一派固守传统技法,陈陈相因,缺乏创新的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大山人山水学董其昌,学倪瓒,学黄公望等等,上溯荊关董巨,他当然也研习过,他学董其昌,董其昌就常学董源,落款常署‘依吾家北苑法’,八大连落款也一并临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元四家中的倪瓒,八大非常推崇。在一幅山水小品中,八大题道:倪迂画如天马行空,不惹半点尘埃,余于暇日写此。

此幅作品意境高远,笔墨脱俗,不染纤尘,营造出心中的理想的世外桃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不禁使人想起黄公望的快雪时晴图。黄公望固然以富春山居图而闻名天下,其实他的快雪诗情图也是一幅佳作。此图恰恰也是一副横式的手卷,表现了王羲之法帖快雪时晴的意境。既有大痴道人渴笔焦墨的高超技法,又有赵孟頫等名家的题跋,文字与图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可以说是一幅传世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大的桃源胜境图虽说与此作不能并称,但是也可谓前后辉映。不失为文人内心追求遗世绝尘,清旷脱俗,超然物外的一种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