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道是真诚实践,不是弄虚作假

《悬虚关》开篇便讲:真履实践。这和我们现代的观点:真理来自实践,不谋而合。

古人修道为什么重视真诚实践?

因为儒释道三教圣人都以“真心实用为贵”,从而不去做空洞没有意义的事情。

学问不是挑肥拣瘦的吃,更不是狐朋狗友的玩,看到“今日求王,明日拜李,忽然学此,忽然学彼”时,我的脸真的红,非常惭愧,这是我的一大劣根性!不知你有没有这种情况!

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悬虚关原文

儒曰:真履实践。

释曰: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道曰:勇猛精进。

三教圣人皆以真心实用为贵,而不使悬虚作事也。夫修真之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穷理者,即穷究此真也;尽性者,即尽此真也;至命者,即至此真也。穷之尽之至之既皆是真,则不可有些子之假杂於其中也明矣。

若有些子之假杂於其中,则心不专,其行不力。如何钻入理窟,见的真宝。如何感动真师喜悦,指点理路。

故古之圣人,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道门有三乘之法,务上乘者乃上智之人,易於会悟,一了百当,生而知,安而行也;务中乘者乃中智之人,因象会意,闻一知二,学而知,利而行也;务下乘者乃下智之人,极力研究,功深方得,困而学,勉强而行也。三乘之法,在人量力而行之。

然虽分三等,俱要从实地上用功夫。若悬虚不实,略不关心,不但中下之人,终无进益,即上智,亦落於空亡。昔达摩长庐下功、少林冷坐,惠能黄梅服役、四会磨炼,邱祖龙门七载、磻溪六年,净身折肋,志气倍加。如诸圣贤,皆是真心实意作事,故能超凡入圣,了却大事。世间糊涂学人,既入道门,不知所为何事,打混过日。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常在认食上打算,日在是非中出入,狐朋狗党,口说杂话,心思杂事。眼不看祖师法言,耳不听明人好话。即或诵读经书,亦是走马看花,绝不用心思搜寻深义。

即或遇明师聆教,亦是秋风过耳,并不用功夫尝探滋味。更有一等口孽愚夫,以为丹经不留口诀,不屑观看。偶见明人,即欲顺手取道。取之不得,即便退步。

今日求王,明日拜李,忽然学此,忽然学彼,主意不定,志念不长。何尝以性命为大事?往往在道门一世,终无所长,岂不可悲可叹。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悬虚关口打通。死心踏地,日日在性命上留心,时时在理义上着意,把一切悬虚不实行为,一一改过。先穷其理,再求其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何患大道不明,性命不了乎?否则,悬虚不实,行事荒唐,虚度年华,心不专,志不致,妄想明道,难矣。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三,原文大意

儒家说:要真正地履行实践。

佛家说:在深入智慧的彼岸时。

道家说:要勇敢而努力地前进。

三大宗教的圣人都认为,真诚和实际应用是最宝贵的,而不是做一些空洞的事情。修炼真理的方法,是一种探究道理、发挥本性和达到命运极限的学习过程。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探究道理就是深入了解这个真相;发挥本性就是完全实现这个真相;达到命运的极限就是彻底达到这个真相。既然探究、发挥和达到的都是真实的,那么就不能有一点虚假混在里面。这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有一点虚假掺杂其中,那么心就不会专注,行为就不会有力。怎么能深入道理的深处,发现真正的宝藏呢?怎么能让真正的老师高兴,指出正确的道路呢?所以,古代的圣人听到一句好的话,看到一个良好的行为,就像江河决堤一样,势不可挡,充满了力量。

道家有三种修炼方法,追求上乘方法的是最聪明的人,容易领悟,一点就透,天生就知道,自然而然地去做;追求中乘方法的是中等聪明的人,通过形象来理解意义,听到一件事能明白两件事,通过学习知道,有利就去做;追求下乘方法的是不太聪明的人,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研究,功夫深厚才能得到,遇到困难才会去学,勉强去做。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三种修炼方法,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去选择。虽然分为三个等级,但都需要在实际中下功夫。如果只是空谈不做实事,一点也不用心,不仅中等和较低水平的人不会有进步,即使是最高水平的人也会落空。

过去,达摩在长庐下修炼、在少林寺冷坐,惠能在黄梅服务、在四会磨练,邱祖在龙门七年、磻溪六年,忍受身体的痛苦,意志更加坚定。像这些圣贤,都是真心诚意地做事,因此能够超越平凡,成就伟大的事业。

世界上有些糊涂的学者,一旦进入修行的大门,就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混日子。他们总是在吃喝上算计,在是非中徘徊,和一群狐朋狗友在一起,说些杂七杂八的话,心里想着各种杂事。眼睛不看祖师的教诲,耳朵不听明智人的忠告。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即使偶尔读经书,也只是匆匆浏览,根本不用心去探寻深层次的意义。即使遇到了明师听讲,也像秋风吹过耳朵一样,根本不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味道。更有甚者,有些无知的人认为丹经里没有留下口诀,不屑于阅读。偶然见到明智的人,就想随手获取大道。得不到就退缩。

今天求这个人,明天拜那个人,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主意不坚定,决心不长久。他们何曾把生命和命运当作大事来看待?往往在修行的路上度过一生,最终什么也没学到,这难道不可悲吗?

我劝那些真心想学道的人,尽快摆脱空洞的行为。一心一意地每天关注生命和命运,时刻在意道理和义理,改正所有空洞不实的行为。先研究道理,再寻找老师。广泛学习,仔细询问,慎重思考,明确分辨,坚定地实践。这样,怎么会担心大道不明白,生命和命运不解脱呢?否则,如果行为空洞不实,做事荒唐,虚度光阴,心不专注,志向不坚定,妄想明白大道,太难了。

四,本节考点

1. 真诚实践的重要性:“三教圣人皆以真心实用为贵,而不使悬虚作事也。”这句话强调了真诚实践的价值。无论是儒家的“真履实践”,佛教的“行深般若”,还是道教的“勇猛精进”,都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真诚地践行自己的信念。

2. 深度学习与反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不仅是学习的方法,也是成长的过程。通过广泛学习、仔细提问、慎重思考、明确分辨和坚定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克服困难的决心:“即或遇明师聆教,亦是秋风过耳,并不用功夫尝探滋味。”这句提醒我们,即使遇到明师,也要用心聆听和实践,而不是听后就忘。真正的成长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

4. 目标明确与专注:“何尝以性命为大事?”这句话反映了很多人在修行路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专注的态度。只有将生命和命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才能真正投入其中,取得成就。

5. 自我反省与改进:“速将悬虚关口打通。死心踏地,日日在性命上留心,时时在理义上着意,把一切悬虚不实行为,一一改过。”这句建议我们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改正不实之处,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五,重点句子讲解

“夫修真之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这句话概括了修行的本质,即深入探究道理、充分发挥本性和达到生命的极限。这里的“穷理”、“尽性”和“至命”分别指的是对真理的深入探索、对自身本性的充分发展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这一句话不仅揭示了修行的深层次目标,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即在修行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知识和智慧,还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生命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