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讯 (通讯员 津仁轩)近年来,天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立足天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紧密结合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期间,天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多种业态蓬勃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做强做优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培育本土特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积极培育扶持同道精英、云账户、一合、北方人力等一批总部在津、实力雄厚、创新动力足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成为引领全市行业升级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底,全市77家机构营业收入超亿元。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遴选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领军和高成长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类发展“星锐”“骨干”“独角兽”“创新领军”等特色机构,支持人力资源市场主体队伍持续壮大。实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模式,将年度报告、年度统计、监督检查与访企问需有机结合,建立540家规上重点机构定点联系和监测机制,每季度调研机构经营情况,分析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帮助解决困难问题。

夯实平台载体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构建形成国家、市、区三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截至目前,共建设国家级产业园1家、市级产业园4家、区级产业园2家。其中,和平保利园区启用并入选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区,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90余家;西青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入驻机构40家。建设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天津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整合127项人社服务快办事项,配套“税收对价”等9项服务措施,设立国际人才中心,实现国际人才业务一站式服务,联合30余家单位共同成立中国北方(泰达)出海服务联盟,为入驻企业搭建平台,服务各类企业国际化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举办首届“海河英才”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通过选拔激励创新成果,引进优秀项目团队,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首届大赛共评选出30个具有行业领先水准的创新项目,给予最高20万元现金奖励,配套企业培育、人才培养等10项定制化支持政策。积极参加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天津组团参会,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同道精英积极参展交流,与全国200余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展对接洽谈,现场咨询人数超3200余人次。积极稳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天津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领域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灵活用工平台企业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开发适应就业多样化需求的人力资源平台。依托产业园积极开展实验性运营探索,2023年引入北京外企、身边惠等用工平台类项目入驻,2024年1—9月份营业收入达106.23亿元,同比增长496%。

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良好发展环境。下放审批权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备案、报告事项由市级经办全面调整为市、区通办。配合经办权限调整,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明确审核要点,绘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告知承诺事项核查流程图》,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方法步骤要求,做到审管联动、无缝衔接。创新监管方式,实施联合监管。会同市场监管委完善跨部门信息沟通机制。建立联合监管协作机制,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日常监管纳入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信息互通共享、问题难点调处等工作。构建诚信体系,提升从业素质。落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情况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告知承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将履诺情况全面纳入信用记录,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活动,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能力素质,2024年度培训学员3406人。

建立一体化合作机制,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开展全面合作,2024年初,三地签署了《京津冀人社部门人才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交流合作、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合作、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品牌等7个方面创新性合作事项。实现标准协同,宣传贯彻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构建三地协同的制度化、标准化、长效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2022年以来共同开展标准修订工作,新标准已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加强人才共育,举办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提升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源服务高级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行业人才交流互鉴。截至目前,研修班已开办两期,结业学员1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