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芒果TV情感综艺、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因麦琳再次爆火,一度被称为「麦学」。
「熏鸡事变」把全网讨伐升至高点,一时间,NPD(自恋型人格障碍)、BPD(边缘型人格障碍),围产期精神疾病的猜测不断。
作为精神科医生和家庭治疗师,我也想尝试通过节目碎片结合临床经验进行一些分享:
- 麦琳是不是NPD\BPD\产后抑郁
- 她的种种矛盾言行可能来源于什么?
- 婚姻中的「麦麦」困境,怎么办
实际上,在麦琳被「云诊断」为NPD之前,同节目的扬子和隔壁《花儿与少年》中的周雨彤,都已被「确诊」过了。
我们对人格的概念着迷,又对人格障碍警惕。也许是因为:
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拥有完全健康的人格。人格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的,这个时间尺度可能是一生。
以NPD为例,在《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的定义是:一种弥漫的心理模式。
表现为:自大的行为或认知,夸大自我重要性、幻想无限的成功、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内心充满优越感、对赞美的渴求、共情能力的缺乏、人际关系中进行剥削......
看到这些表现描述,一些人会把节目中碎片化的言语、行为与诊断标准对上号。
更夸张的是一些广泛传播的「NPD特征」,既有过敏体质这类先天问题、又有眉毛浓这类体貌特征。
打呼噜竟然也能上榜,它只是一种无辜的睡眠疾病。
大家往往会忽视医生眼里真正重要的问题:
除了「症状」本身,几个衡量「症状」的指标更重要,且经过审慎考量后才能被诊断为「障碍」。
仍以「NPD」为例:NPD的症状(例如渴望赞美),人人都有。
是的,人人都会自恋,只是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
有人自信自尊,有人自卑懦弱,有人傲娇自满,有人精力充沛,有人拖延疲惫,有人过度依赖他人,有人冷漠疏离一切......
这是因为自恋本身拥有它的谱系。
自恋可以是健康的,也可能是病态的。
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社会功能水平、依恋类型、亲密关系、人生经历等等都影响着自恋的外在表现。
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其诊断和治疗对于医生来说都极具挑战性。
相较于把各类节目中嘉宾的言语行为和诊断标准一一对应来博眼球,我更期待大家能够科学的看待人格障碍:
它不是能够通过几个片段就被「云诊断」的。
我们不应该给任何人随意贴上「NPD」、「BPD」、「抑郁症」的标签。
这类精神障碍名词的滥用,不仅不会让疾病得到更好的认知和干预,反而会使真正的患者病耻感加重。
也许有人会问,抛开人格障碍,难道麦琳就一点「错」都没有吗?
网友总结中,她似乎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矛盾、思维混乱。
作为医生,我看到了一个关键点:她睡不着。
- 一天,她和两个男嘉宾聊天到早上六点
- 一天,凌晨三点多,她在外面走来走去
- 一天,她一个人凌晨四点坐在沙发上喝水
普通人一晚上睡不好,都会身心疲惫。
一个据说刚度过哺乳期的二胎母亲,如果连续几晚(甚至更久)无法正常睡眠,她的身体必然疲惫,精神必然紧张,认知和行为也更可能焦虑无状。
从她失去的睡眠和丈夫口中「焦虑是她的本色」开始,我想尝试溯源她的拧巴、矛盾、甚至有些无礼的言行:
与家庭真的毫无关系吗?仅仅因为她「作」或者「坏」吗?
当她多年后人生排序始终如一:
当她的过度「节俭」,多次得到「认可」:
她的人生已然成为附庸:
她显然失去了「主体性」。
麦琳成为了妻子,妈妈,女儿,唯独没有成为麦琳。
随着主体湮灭,自为(自我行为及承担后果的责任感)、自律(自我约束和管理)、自觉(自我觉察)、自由,都会消失。
「我」不存在了。
极致的自卑和出于自我保护的自负就出现了。
此时,就可以尝试解释:
比如: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我可以拥有一杯咖啡吗?
实际上是在说:我不存在,我不配得,希望外界一直告诉我「我配」,「我可以」。
比如:没有买到我的心趴上。我不物质但我想要包包。
实际上是在说:你一刻不停地关注和肯定,才让我感到我是存在的。
比如:我非常勤劳和节俭,相反李行亮很懒,其他人也不能管理好钱。
实际上是在说:如果不持续让自己的「一个特殊的、极致的、曾经得到过多次肯定的优点」存在,我将不复存在。
名场面「熏鸡事变」随之出现了......
行文至此,好像需要提出一个「找回主体」的操作步骤了。
遗憾的是,在我多年的家庭治疗经验中:婚姻不是一道对错题,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麦琳「失去的主体性」,恰好是李行亮需要的。
何况婚姻关系的复杂,远不止目前呈现出的个人主体性讨论。
除了个人的身心成长与职业发展,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赡养、经济问题、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混沌的交织,会让夫妻关系随时充满机遇和挑战。
例如据称麦琳朋友发出的内容中提到:
- 夫妻曾陪伴李行亮患癌去世的父亲
- 夫妻曾遭遇一房两卖的官司缠身
- 麦琳曾引产过一个八个月孩子
- 麦琳遭遇过抑郁和暴饮暴食的心理危机
以上四件事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都必定带给个体巨大的应激。
应激出现,促使夫妻双方作出反应,又会形成各种行为模式。
比如最新预告中,麦琳的哭喊,李行亮的躲闪。
麦琳、李行亮的关系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我想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很多人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身边的人。
一个陷入无价值感,进而歇斯底里的主妇。一个习惯「被付出」又担心「被绑架」的丈夫。
这两者从来都:无法分出对错,不能判断好坏,难以衡量得失。
至少除了科普「人格障碍的诊断」之外,我们还能再次读到一个朴素、简单的真理:
在一切情绪问题、心理疾病、关系矛盾激化之前,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避免家庭坍塌更好的方法。
如果问题已经激化,此刻马上求助,是你真正能「拯救家庭于水火之中」的更早契机。
本文作者:李真(主任医师、中美结构式家庭治疗师、广州安忻睡眠门诊医疗主任)
插画:金三儿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
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