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厘米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最近有位来访者跟我抱怨:

老公收入较低,她结婚后几乎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开销。

买房、买车、买车位、生活费、抚养孩子……

8年婚姻加起来,也有上百万了。

她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好人”,就算不要回报,老公起码给个好态度吧?

但他越来越不愿意跟她说话,一说话就冷嘲热讽。

她觉得很不可理喻:

他付出那么少,自己付出那么多,凭什么还被冷落?

“我觉得他很不理智,我知道他就是想我给他多一些情绪价值,撒撒娇什么的,但我不是那样的人。

我的价值观里,过日子里应该理性一点,就像做加减法一样,做得多功劳大。”

好像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关系是有公式的,理性经营结果才会好。

但按照公式过日子,一味做“好人”,反而更容易搞坏关系,甚至受到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pexels

01

给关系“套公式”

是一种偷懒

先来讲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妻,刚谈恋爱时,妻子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女孩。

丈夫很照顾妻子,连她的衣服都是他来清洗、挑选、搭配。

结婚多年后,妻子慢慢成熟了,想要自己负责自己的事。

可丈夫还是把她当小女孩,习惯性地替她操办一切。

有一次两人候机,妻子想要吃面,丈夫不同意。

因为她的衣服都是他在洗,他知道,妻子吃面总是弄脏衣服,洗起来很麻烦。

可妻子真的饿了,吃面有点急,衣服上滴了油。

丈夫看到之后,站起来掉头就走。

他竟然一个人跑去登机了,两人后来因为这事吵了起来。

丈夫很生气:让你别吃偏要吃,你知道那多难洗吗?

妻子也很不理解:不就是一滴油,至于把我一个人抛下吗?

夫妻俩各说各的理,都觉得是对方的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pexels

这类争执,在他们生活中无数次发生。

有时,丈夫嫌妻子不会搭配衣服,指定要她穿自己搭配的衣服。

妻子不愿意穿,出门后,丈夫甚至会把服饰寄给她,逼她换上。

这种争执发生多了,妻子有了想离婚的念头,两人于是来到《再见爱人3》节目。

这对夫妻,就是老纪和王诗晴。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摩擦中看到,好好的关系怎么变糟的:

老纪一直在用一种固定的方式对待另一半。

他为诗晴付出很多,一开始诗晴确实很受用。

但慢慢地,她不再需要这些付出。

此时,老纪再像以前那样,就变成捆绑式的自我牺牲,给诗晴带来很大压力。

这种过度付出导致关系失衡的困境,是“公式型关系”的一个副作用。

所谓“公式型关系”,是指关系中的某一方固守某个角色,或是某种规则,并简单粗暴地用“加减法”来维持亲密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pexels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一幕:

小两口吵架了,丈夫求和,妻子说:“那你给我买个包”。

丈夫买包哄好了妻子,回头又吵架了,丈夫又买了包,想把妻子哄好。

但妻子这次真生气了:买包有什么用?你得有所改变才行。

丈夫觉得不可理解:之前给你买包你不是挺受用的吗?

在丈夫的认知里,关系哪里出了问题,往上面做加法,不断付出投其所好就OK了; 或者惹妻子生气了,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己哪里做了减法,钱没给够导致的。

至于心智成不成熟、自我稳不稳定、性格自不自洽……

这些“公式”之外的部分,不需要去处理。

有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

“公式型关系”简单且粗暴,仿佛只要做好了加减法,计算得理性且清晰,关系就能一劳永逸。

但事实上,加减做对了,关系依然会变差,甚至分崩离析。

02

“公式型关系”

是在忽视人的真实感受

前文的来访者,就陷入“公式型关系”带来的坏影响里。

她一厢情愿地觉得:多做加法关系就会好。

但她为此放弃了直接利益,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自己不开心;

丈夫也不觉得她的付出多受用,反而嫌弃她没女人味,也过得不开心。

心理学家brittle等人认为,任何亲密关系都会有妥协和牺牲。

但边界太严格、对彼此约束太多的妥协和牺牲,比如过于理性的给关系做加减法,不见得能让关系更进一步。

因为这些认同“公式型关系”的人,会认为做加减法是命中注定的。

自己如果想越来越好,只能这样做,哪怕心里也有压力和委屈。

而不认同“公式型关系”的人,可能会觉得:做不做加减法,是可以被选择的。

就像来访者跟老公表达自己付出很多,老公反驳她:

“没人逼你那么做,是你自己要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pexels

心理学学者Rusbult等人研究发现:

亲密关系里,如果一方觉得自己付出很多,感到不平衡;

另一方也能体会到这种不平衡,并因此感到内疚、被绑架,觉得自己好像有愧于另一半。

而心态上的失衡,会给关系造成消极的影响。

甚至,演变成亲密关系里的“升米恩、斗米仇”:

就像我这位来访者,不但承包家庭开销,公公治病也是她拿的钱。

她觉得自己很“对得起”丈夫,关系应该融洽才对。

但丈夫有种“坐享其成”的心态,觉得她愿意付出那么多是她的事。

自己想付出就付出,不想付出就不付出,没人能绑架他。

既然她愿意付出,那自己没钱了就找她要,公婆也找她要钱。

要不到,就对她越来越冷淡,公婆也因为她钱没给到位,背地里骂她。

公式型关系里,如果一方一直做加法,另一方不认可“公式型关系”,或者一直做减法,就会带来很多积怨、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pexels

而做加法的人,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

这种把关系往公式里套的做法,让另一半很窒息。

对方会觉得:你只是在自我满足,根本没考虑我的感受。

你做加法,只是想获得一种“我更强”的价值感。

为此不惜控制关系模式,制定单一对错规则,限制了其他可能性。

进而,让我产生一种被利用、控制和捆绑的感觉。

因此,哪怕付出方意愿是好的,一直往上加,也会造成坏的效果。

03

如何摆脱

“公式型关系”?

其实,“公式型关系”也可以稳固感情。

就像老纪和诗晴,如果最开始,老纪没有做加法,诗晴很难成长起来;

来访者如果没有做加法,家里经济情况会很艰难,公公也不会痊愈。

但生活很复杂,往一个一成不变的公式上套,不见得适用。

关系状况变了,关系模式也需要随机变通。

今天付出得到了好结果,明天不一定,就要做出调整。

而调整的第一步,是停止做加法。

有时,我们可以不那么死板。

比如,来访者意识到自己付出太多了,就开始随心所欲,对一些不重要的事袖手旁观。

丈夫家的三姑六婆来借钱,不想借就不借;

丈夫和公婆来讨生活费,告诉他们这不归自己管。

自己给了是情谊,不给也是理所当然。

她开始不那么理性,更多地照顾自己的感性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pexels

而做到这一步的关键,是理解“做加法不一定有用”。

打破固有的僵化认知,树立一个更加灵活的新认知。

这样一来,自己心态好转了,

另一半也意识到有些事不是她的责任,该自己去考量、承担。

接着,寻求一种“1+1大于2”的结果。

付出时,先思考一下:

自己这样做,能不能带来很好的结果?

比如,帮了另一半很大的忙,让结果加倍得好;

或者,付出到了点子上,双方都觉得特别受用。

跳出公式型关系“1+1=2”,等价交换一般死板僵化的模式。

灵活地做加法,加对地方,凭此把自我牺牲变成一场夫妻“共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pexels

最后,少思考“应不应该”,多想想“开不开心”。

处在“公式型关系”中的两个人,思考方式总是过于理性。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在哪里做加法,计算得太清楚。

但感情不是数学题,本质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其实不需要太强的逻辑。

不妨拿出一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随性心态,来处理两个人的关系。

因为夫妻双方存在想法不一致的地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被看见。

所以,开心就多做一点,不开心就少做一点。

这样一来,关系没有那么多控制和限制,付出方心情好了,也给了另一方做自己的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Gottman是婚姻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追踪了700多对夫妻,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后发现:夫妻之间的矛盾和问题,69%会永远存在。

那些能够长久幸福生活下去的伴侣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学会了和它们共存。

如果你和伴侣关系暂时出现了裂痕,但却还想要试着一起走下去,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为你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倾听和分析你们的问题,陪伴你们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想要踏出第一步,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咨询顾问会为你解答与咨询有关的困惑,并协助你做一个简单的评估后,再按需为你匹配心理咨询师:

看过一段很好的话:

生活是多变的,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应对。

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鬼混,有人选择顺其自然,有人选择钻牛角尖……

这些形形色色的选择,共同构成了参差百态的世界。

而世界的多样性,又催生了人们随机应变,做出不同的选择,来应对生活的压力。

其实,做加法也好,做减法也好,都只是应对生活难题的解题思路。

但解题思路可以不止一个,不必把自己“捆绑”在某种付出形式上。

放松点,给自己和他人喘口气的空间。

跳出一种形式,让各种可能性发生,才能邂逅各种美妙的体验。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