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是2024年的统计年鉴,但涵盖达到数据时间范围是2023年去年。
这份统计年鉴的内容十分广泛,展现了去年我国人口、经济、就业、工资、产业、价格、财政、能源、贸易、教育、文化等众多领域的数据。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人均工资这一与全国民众息息相关的数据了。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2.07万元,差不多就是每月1万元的样子。
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22.9万元,每月接近2万元了;北京位列第二,2023年的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年收入是21.8万元;后面的几个经济强省差得比较多了,如广东和浙江在13万元至14万元之间,江苏是12.5万元。
一线城市的工资高是公认的,但我相信很多人没有想到上海2023年的平均工资能到将近23万元,北京也在21万元以上。不少在这两个地方工作的人表示拖了后腿,更是有网友说自己的收入连平均工资的一半都不到。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数据有误还是上海和北京的贫富差距过大?均不是如此,大家要注意平均工资隐藏的两个重要因素,不能只看20多万元的数据本身。
第一,平均工资包含社保和公积金个人缴费部分。
一般来说只要是官方公布的工资数据均为税前口径。何为税前口径呢?就是企业实际付出的劳动力成本,是未扣减社保、公积金个人缴费部分以及个人所得税的收入,与实际到手收入有不小的差距。
比如,一位每月到手1万元的上海员工 ,其每月税前工资大致在1.2万元至1.3万元之间。按照该比例计算可知22.9万元税前年收入的到手工资为18.3万元左右,也就是差不多15200元/月。
第二,上海22.9万元和北京21.8万元只是好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并非全市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请大家注意,上面提到的所有平均工资均指的都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有非私营单位就有私营单位,两者有何区别呢?
理论概念比较复杂,我就不详细论述了,非私营单位大致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以及大型民营企业。注意,一部分民营企业同样属于非私营单位,典型如华为、腾讯、阿里、比亚迪等知名民营企业。
私营单位则是一些小型民营企业。
根据统计年鉴披露,2023年全国总共有7.4亿就业人员,其中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工作的就业人员为1.64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2%,剩下78%的就业人员要么在私营单位上班,要么属于农村就业人员。
换言之,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只涵盖了全国不到四分之一的就业人员。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统计的是在人人羡慕的好单位上班的职工平均工资,大部分普通“打工人”不在该项统计范围之内。
在好单位工作的职工收入当然更高,平均工资自然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实际上统计局也公布了城镇私营单位,也就是小型民营企业的平均工资数据。2023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6.83万元,最高的还是上海,为11.1万元;北京次之,为10.6万元。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采取的同样是税前口径。全国最高的上海是11.1万元,到手9万元左右,每月为7500元。 这个数字是不是和上海“打工人”们的真实感受比较接近了?
上海和北京的城镇非私营单位数量多,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占比相对更高一些,其它省份没那么多非私营单位,基本上80%的就业人员是在私营单位或农村工作的,所以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代表性会更强一些。
比如,安徽2023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 5.9万元,扣除社保、公积金个人缴费部分(未达个税起征点,不用扣个税)的到手收入也就5万元左右,平摊到每个月是4000元多一点。
看到这里你应该不会怀疑平均工资的数据有问题了吧?22.9万元是税前工资,而且是在全国收入最高的上海,还要在让人羡慕的好单位工作,才属于该平均工资数据统计范畴。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