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记忆深刻的痛,叫做“熟读并背诵全文”。这种经历,恐怕是每个有过学生时代的人都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本身是人工智能从业者,今天,我们就从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认知智能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点,来聊聊背诵在学习中的真正作用,看一下它究竟是被人鄙视的“死记硬背”,还是另有深意?

如果将人脑看作一个“AI大模型”,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在“训练”这个大模型,而用学到的内容来解决问题,则是大模型“工作的方式”。

认知心理学 vs. 计算机认知智能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例如记忆、注意力、思维、语言等,核心是探讨人脑这个“大模型”如何被训练。而计算机认知智能则是将这些原理借鉴到计算机领域,以实现人工智能。

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和人脑的认知机制有很多相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习:学与习的结合

学习分为两个过程:“学”,即获取新信息;“习”,即通过重复练习来巩固认知。

当我们“学”时,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大脑。大脑分配注意力并处理这些信息,将其梳理、解构后存储,形成新的认知模型。这些认知模型在未来会支持信息处理与决策。

而“习”,就是反复练习的过程。它强化了认知与记忆,使信息更牢固地存储于大脑之中。

记忆的三种形式

何为记忆?即记(存储)和忆(提取)。

学习的效率再高,如果无法存长久得储下来,一切就都是枉然。记忆分为三种: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觉记忆:短暂而瞬时,类似计算机的寄存器。比如看到的一瞬画面、听到的声音,很快会被遗忘。

短时记忆:像计算机的内存(RAM),比如记住一个电话号码,过后就可能忘记。短时记忆需要通过重复,才能转化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如计算机的硬盘,可长久保存信息。通过理解和抽象建模,长时记忆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给眼睛洗洗澡“,那么记忆就停留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上,没法转化成长时记忆。

背诵:让记忆更深刻的工具

“背诵”与“默记”对大脑的影响并不相同。背诵需要出声,同时调动眼、耳、口,是一种多感官协作的输入方式。这种多模态刺激让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更加深入。

在背诵的过程中,大脑会对信息进行“理”和“解”。即使一时无法完全理解背诵的内容,未来认知模型升级时,大脑也可以重新调取这些记忆进行加工和利用。

不光如此,背诵的过程还能提高神经元活跃度,锻炼记忆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往往是经过精选的优质信息,这些文章对孩子们认知模型的塑造意义重大,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它们,是非常值得的。

朗读与默读的差异

很多人觉得背下来就行呗,你管我出不出声干啥。但其实,朗读与默读的作用是不同的。

朗读是一种强化输入的方式,适合学习课文或经典文章;而默读则更注重效率和知识面的扩展,适合阅读小说或文献。两者各有场景,不能互相替代。

遗忘:信息并非真正消失

有人认为背诵没用,因为“反正背了也会忘”。事实上,遗忘并不意味着记忆真正消失,而是提取路径暂时丢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估计很多人都能感到,学过一遍的内容,即使忘得一干二净,捡起来重学的时候,总是比第一次学要更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大脑曾经加工过一遍这些内容,形成了知识,这些知识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认知体系之中。

但是注意啊,我说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的。比如你硬让3岁孩子背道德经,即使背下来,他并没有过理解的过程,那么将来忘了就是忘了,再学跟新的一样。

背诵的价值

所以说,背诵并不是无用功,而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帮助我们记住信息,还能为理解和知识的建构打下坚实基础。

正因如此,我们不应轻视它,而是应该合理运用,让背诵成为学习中的得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