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齐桓公和管仲商量着要攻打莒国,但是还没确定全国就都知道了。
齐桓公感觉很奇怪,就问管仲怎么个事。管仲说:“是国家里出现了一个高人。”
齐桓公说:“我想起来了,那天有个仆役,拿着木质的杵子来这里了,是不是这个人啊?”于是齐桓公下令不继续按照那天的情况安排任务而且不准换班。
没多久,东郭垂就来了。管仲说:“一定是他。”于是就命令手下将东郭垂请了过来。
管仲问道:“是你说我们要攻打莒国的吧?”
东郭垂说:“是我。”
“我从来没说过这个事,你为什么要这么说?”
“我听说真正的人才都是善于谋划的,而像我这种虚假的人才只能靠揣摩?”
“那什么都没说过,你又是怎么揣摩出来的呢?”
“我听说啊贤人们对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表现。喜事的时候,他们就会展现出喜乐之色。丧事的时候,他们就会展现出哀伤之色。想要发起战争的时候,他们就会展现出愤怒之色。那天啊,我看到国君在高台上,就有愤怒之色,所以我知道国君想要发动战争了。国君的口型,说的就是莒,您挥手指的也是莒国的方向。我寻思着些不服齐国的小诸侯,除了莒国还有谁呢?所以,我就知道要攻打莒国了。”
耳朵能听见的是声音。现在东郭垂不听声音只靠着面部表情和手臂的动作,就已经洞悉了一切。齐桓公和管仲虽然精于谋略,但是仍然瞒不住东郭垂。所以齐桓公就给了东郭垂非常优渥的待遇。
02
原文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
桓公怪之,以问管仲。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
桓公叹曰:“歖!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者,意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焉,东郭垂至。
管仲曰:“此必是也。”乃令傧者延而进之,分级而立。
管仲曰:“子言伐莒者也?”
对曰:“然。”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
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
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优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愀然清净者,缞绖之色;勃然充满者,此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满,此兵革之色也,君吁而不吟,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虑小诸侯之未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
君子曰: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垂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谋,不能隐圣人之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东郭垂有之矣。故桓公乃尊禄而礼之。
03
没什么好补的。
04
这个故事倒是没什么特别的,无非就是察言观色而已。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隰斯弥和田成子一起登台观景。只有隰斯弥家被树挡住了。田成子没说话。隰斯弥回到家就要砍树,看了一半,停下来了。他说了这么一段话。【“谚云:‘知渊中之鱼者不祥。’田子将有事,事大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意思很简单,就是如果我能够揣摩田成子的心意,那就是大大的罪过了。所以我要装成不知道。
根据这个故事来说,其实能察言观色这个事可能并没有那么难。难的是什么时候该表现出来,什么时候该闭嘴。
东郭垂是个奴仆,他这就属于搏一搏单车变摩托。那隰斯弥是能和田成子一起登台观景的贵族,不需要搏。这两个人不同的身份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为。
隰斯弥的故事在“0219隰斯弥•难得糊涂”,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索历史消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