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新篇计划#这年头,要说起看病这事儿,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老百姓看个病,钱包瘪得比脸还快,医院这边却还在喊着亏损,甚至有的医院都关门了。怎么个情况?一边是百姓看不起病,一边是医院亏得“喘不过气”,这钱到底是进了谁的腰包?怪不得有些人会问:“这看病的钱,到底去了哪儿呢?”
咱们先来捋捋这个事儿。最近几年,医院的医疗费用一涨再涨,尤其是疫情那段时间,各地医院人满为患。虽然现在疫情过去了,但大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一点没缓解。
根据2024年10月的消息,全国有近44%的地市级医院都在亏损,有的甚至已经关停了。这其中,像广东梅州的某家公立医院,2024年10月就因为医疗收入下降了近三成,欠了员工工资。而且,2024年全国还有不少民营医院因为入不敷出,宣布破产。
这就奇怪了,医院的病人一个接一个地看,为什么还会亏损呢?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医疗费用高得离谱,百姓负担不起,但其实医院也没赚到啥钱。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1. 医疗费用高,百姓压力大
咱老百姓看病,最大的感受就是“贵”。你别说大病了,就是普通的感冒发烧,现在去医院检查一下、拿点药,少说也得好几百块。尤其是一些大医院,排队挂号得排半天,挂个专家号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人为了能见上名医,宁可跑大老远去大城市的大医院,结果一来一回,光是路费就花了不少。
再加上现在的检查项目越来越多,古时候大夫看看脸色、搭搭脉就行,现在得抽血、拍片,各种检查一大堆。大多数检查设备还都是进口的,价格贵得吓人。结果就是,老百姓掏钱掏得心疼,医院那边呢,设备维护、更新的费用也压得喘不过气。医保虽然能报销一部分,但一些特殊检查和药品是报不了的,特别是重病特效药,价格高得离谱,报销了也还是个天文数字。
2. 医护资源紧张,培养成本高
别看医院人头攒动,但医护人员的压力其实特别大。现在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得花上好几年时间,还得经过层层考核,这些培训、教育的费用可不少。而且,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也得跟上,不然谁愿意干这份又累又有风险的活儿?
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医护人员,不少医院不得不提高薪酬待遇,吸引更多人加入。可是,这一来,医院的人工支出就直线上升了。再加上新型疾病层出不穷,医生还得不断学习、进修,甚至参与科研,所有这些都需要钱。而这些钱,最终也是从医疗费用里出的。
3. 医疗设备更新频繁,成本难以负担
医院里那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光看着就值老鼻子钱。更别提,这些设备还得定期保养、维护,动不动就得更新换代。大多数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价格自然不便宜。医院为了提高诊断水平,得不断引进新设备,结果就是成本越来越高。
不仅如此,现在医院还在推进信息化管理,病历都电子化了,诊室之间的沟通也更快更准。表面上看,这确实提高了效率,缩短了看病时间,但这些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钱花出去了,短时间内却看不到回报,医院的资金压力自然越来越大。
4. 医保结算繁琐,资金滞后影响运营
医保是咱老百姓看病的重要支撑,但对医院医保结算并不像个体商户那样简单。患者用医保结算的钱,并不是立马进医院账户,而是要经过复杂的审核流程,资金到账慢得让人着急。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财政紧张,资金迟迟不到位,导致医院的现金流严重不足。医院得靠这些钱来维持日常运营,可是钱不到,医院也只能硬撑下去。
5. 基建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想要提高服务质量,医院就得不断升级改造,比如扩建病房、改造手术室等等。每一项都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这些基建项目周期长,等到设施建好了,短期内也不可能立马带来收益。这就导致医院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说到底,老百姓看病难、医院亏损的事儿,还真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医院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医护人员培养、设备更新、基建改造,每一项都是大笔投入。再加上医保结算不及时、医疗费用透明度不高,医院和老百姓都在为医疗问题发愁。
但问题总得解决吧?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医疗事业的财政投入,尤其是支持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的国产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医疗费用。另一方面,数字化医疗技术的发展也能缓解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紧张问题,让更多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
医院亏损的锅真的都该医院背吗?老百姓看病难、医院亏损的局面,到底该怎么破?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未来的医疗事业又该何去何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