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们从事国企改革服务,当然非常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就是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施工图,为接下来五年、十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改革工作提出新要求、指明新方向。
虽然我们要突出重点学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相关内容,但是也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的改革部署深入学习,毕竟,几乎所有深化改革之举都涉及国资国企,必须全面系统学习,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决定》要求。明律师在学习《决定》之时,也秉承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今天我们聊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国虽然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但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一流顶尖创新人才,与建成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需求相比差距较大。因此,为了应对全球人才竞争,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全方位用好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仅是对现行人才政策的优化升级,更是对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布局。因此,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决定》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面向国际化人才的政策制度及配套环境,健全国际合作机制,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实现人才资源最优配置和最大效能发挥。
三是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强化科教融合、产教结合,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选择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同时在其他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积极营造尊重人才、人尽其才、配套齐备的人才环境,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二)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国家战略人才就是从国家角度来定义承担国家战略任务、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各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包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国家战略人才站在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创新、承担战略科技任务,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
在国家战略人才中,“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属于更侧重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高学历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等属于更注重工程、技术、技能等实际操作的应用型人才。
所以,《决定》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用事业平台激发战略人才成长活力。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在重大科研任务攻关中打造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坚持在干事中使人才价值充分体现、人尽其才,坚持在现代化建设一线实践中培养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
二是探索更加合理的选人用人制度。搭建各类战略人才干事创业平台,积极为各类战略人才力量松绑,并通过优化岗位体系设置、完善薪酬管理机制、配套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探索人才流动与离岗创业机制
三是营造有利于战略人才协同创新的环境。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大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完善科研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鼓励战略人才跨界流动,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四是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实施战略科学家专项培养计划,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赋予战略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使用权。
五是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创新团队遴选机制,对科技领军人才实行人才团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
六是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引导和支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参与重大技术革新、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等平台建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