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号”是1986年爆炸失事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2024年的世界上,无论是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还是美国SpaceX的“星舰”,在媒体上的出镜率都非常高。这些航天项目的长期目标,是执行载人任务,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甚至火星。这是继“冷战”时代的“阿波罗”计划之后,人类航天事业的又一波高潮。不过,面对星辰大海的诱惑,人们忍不住也会想:载人航天除了技术门槛,还有没有其他风险?过往的历史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反复回味?这个时候,许多人,尤其是美国人,立马就会想到“挑战者”号事故。那场灾难不仅葬送了一架价值4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还牺牲了7位宇航员。其中一位叫麦考利夫,她是一名中学女教师,也是美国第一位接受宇航员培训的普通人。这让许多人感到,自己的“太空梦”也随着“挑战者”号一起破灭了。尤其特殊的是,“挑战者”号发射是有全美直播的。超过1亿人在电视画面里,看着它凌空爆炸;这种感受太刻骨铭心,也太令人震惊了。
不过,“挑战者”号事故毕竟发生在将近40年前,它的直接原因早就水落石出了。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挑战者”号外接助推器里的一个橡胶密封圈。许多管理学教材都会引用这个案例,来阐述“小差错造成大损失”的道理。但是,这个解释还不够满意。进一步追问:这个密封圈,到底是质量有问题,还是设计存在缺陷?“挑战者”号的生产商和使用方,知不知道这个“坑”?还有,以“挑战者”号为代表的航天飞机,拢共就存在了30年,随后就被放弃了。这是不是说明,整个航天飞机项目都是一个错误?谁又该为此负责?
导致“挑战者”号灾难的,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崩坏。“省钱至上”的政府、文过饰非的主管部门、隐瞒风险的供应商,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问题。正是这个失控的系统,研发出了短板严重的航天飞机,一次又一次隐瞒技术故障,还强迫“挑战者”号在不良天气下发射。要是我们真以为,出问题的只是那个小小的密封圈,反而会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忽视更严重的系统问题。
不管你是不是航天爱好者,毕竟,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也有相互协作的部门和环节,也涉及预算、调整和纠错。如何避免局部问题形成共振,给整个系统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弄清楚这个案例背后的真相,然后以史为鉴,给自己的“系统”多加几道保险,对个人也是很好的思维训练。
首先,以“挑战者”号为代表的航天飞机,在研发阶段出现了哪些技术问题,为什么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其次,航天飞机在投入使用后,发现了哪些常见故障,它们又是如何蒙混过关的。最后,要总结一下,“挑战者”号最后一次发射,有哪些不祥的先兆,它又是怎样被失控的系统最终葬送掉的。
热门跟贴